費城婦人萊森(Joani Reisen)遭保險公司拒賠,在AI協助下申訴成功。溝通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 (取材自pexels.com@Antoni Shkraba Studio)住在費城的萊森(Joani Reisen)40多歲時和兒子一起被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需長期服用專思達(Concerta)處方藥;然而今年4月保險公司表示無法再給付該項藥物,前兩次申訴未果後,萊森轉而尋求人工智慧(AI)協助寫申訴信,成功翻轉結果。不過專家說AI的演算法並非萬無一失,不准確的資訊恐導致索賠遭拒,因此不要完全依賴AI。
Moneywise報導,健康保險公司拒絕理賠每年影響數百萬的美國人,根據凱澤家族基金會(KFF)統計,2023年有56%的保戶申訴都遭到拒絕。隨著AI發展,也出現AI代寫申訴信的服務平台,讓原本要花數小時的流程縮短到幾分鐘就能完成。
萊森說,這種藥能幫助她保持專注,她記得第一次服用時,腦中的雜音都靜下來,終於體會到正常人是什麼感覺。但前幾個月她想按處方繼續領藥,保險公司獨立藍十字(Independence Blue Cross,IBX)卻表示無法再給付這項藥物,因為其中含有的呱醋甲酯(methylphenidate)被歸類為「實驗性藥物」,建議她改用學名藥。但萊森說學名藥沒有效果,只會讓她嗜睡。
萊森說,她為了取得這項藥物,不知道打了多少通電話,當時一籌莫展。她在醫師協助下兩次提出申訴都被駁回,因此轉向AI求助。她透過免費AI服務平台「健康保險反制力」(Counterforce Health)撰寫出一份長達11頁,引用相關研究的申訴書。此平台由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與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資助,共同創辦人沙阿(Neal Shah)表示,模型經過數萬件成功申訴案例訓練,可為患者整合特定藥物或治療的相關研究與法規,並寫出資料佐證的申訴信。
萊森將申訴書寄到賓州保險委員會的外部審查部門,最終獲得勝利,她說自己無法找出這麼多相關研究,特別是未服藥的狀況下,要坐下來寫報告根本不可能,她目前正在用相同方法替兒子爭取藥物給付。
IBX說,萊森第一次申訴未過的原因是沒有包含診斷,負責審查的醫師忽略這點,第二名外部審查醫師發現醫療診斷紀錄,並核准藥物承保;公司正在和相關外部審查醫師檢查這項錯誤,並嘗試找出強化監督的方法,避免這類錯誤再度發生。
雖然AI擅於挖掘資料並基於證據提出論點,但還是需要人工核查,演算法並非絕對正確。聯合健康(UnitedHealth)、惠安納(Humana)與信諾 (Cigna)等保險公司就被指控使用AI驅動的演算法拒絕承保,而面臨集體訴訟。
專責保險法的法律事務所Gianelli & Morris表示,演算法品質取決於訓練的資料,如果資料有偏誤,AI會延續這些偏誤,例如某些地區可能因為數據偏差而面臨更高的拒賠率。
使用AI寫申訴信的民眾也需要注意個人資料和醫療資訊是否正確,並檢查引用研究與連結是否准確,還要注意AI平台的資安和隱私權政策。 「健康保險反制力」表示其采用HIPAA合規架構保障患者資料,但其他生成式AI可能不具監管能力,產生資安和隱私風險,因此切勿向聊天機器人分享個人識別或醫療資訊。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