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19世紀中期,英國男嬰取名約翰(John)的比例高達8%,女嬰名瑪麗(Mary)同樣盛行;挪威當時則流行安娜(Anna)和奧雷(Ole)。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名字的熱度大幅下滑,如今John已跌出英格蘭與威爾斯男嬰前百名。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部分舊名仍能「逆勢回春」,莎拉(Sarah)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它在20世紀初急速降溫,卻在1970至80年代強勢回歸,再度躍居最受歡迎女嬰名之一。
專家指出,復古的名字需先被冷落兩三代,才會吸引父母在尋求傳統又想避免舊時代印象時重新採用,但一旦過於流行,又會再度沉寂。如今Sarah被視為「菜市場名」,恐怕要再等上百年才能翻紅。
名字的音韻也影響流行。母音柔和的奧莉維亞(Olivia)、愛蜜莉亞(Amelia)持續受寵;艾瑪(Emma)雖在美國大熱,但因為1970至80年代在英國過於普遍而降溫。
研究顯示,近數十年來,父母為新生兒取名更重視個人化,熱門名字的集中度不如過往,流行周期也更短。全球化、社群媒體與嬰兒名資料即時公開,使家長得以避開過於熱門的選擇。未來要再見到「菜市場名」恐怕愈來愈難。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