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先驅、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吳德愷(De Kai)近日出版新書「Raising AI: An Essential Guide to Parenting Our Future」,以「AI是我們的人工孩子」為隱喻,呼籲人類必須承擔父母般的教養責任。
早在1990年代,他便率先研發全球首個大規模中英自動翻譯AI系統,並於1995年放上網路,開啟跨語言即時交流的新時代。這項突破奠定了Google Translate、Yahoo Translate與Microsoft Bing Translator等系統的基礎,也讓他被譽為「全球線上翻譯的開路人」。
吳德愷回憶:「當時網路內容九成以上是英文,中文幾乎被忽略。」他憑藉在柏克萊加大的博士研究成果,提出以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與統計模型處理自然語言,取代傳統規則式翻譯,首度讓AI能自行「學會」中英文轉換。
吳德愷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父母均來自上海,因戰亂輾轉台灣、香港、日本後赴美留學。他自幼在美國中西部成長,深知跨文化溝通的難處。他強調:「學習另一種語言或音樂,能顯著提升認知與理解力,這也是我選擇將AI應用在翻譯上的初衷–幫助不同群體理解彼此。」
然而,十年前他驚覺,自己開創的技術卻在社交媒體、推薦演算法與搜尋引擎中,被用來製造分化與恐懼,反而加劇對立。他形容這是自己的「奧本海默時刻」:「AI應該幫助人類理解彼此。但如今卻被用來讓人們只理解自己的族群,對外界愈發陌生,甚至走向仇恨與去人性化。」
除了學術突破,吳德愷2019年也曾受聘為Google首屆AI倫理外部諮詢委員會成員。他指出,單靠政策或科技公司的「防護欄」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AI學習的是人類日常行為。「我們才是AI的訓練數據。如果人類充斥偏見、八卦與仇恨,AI也只會學到這些。」
他強調,如今人類是最後一代能親手「養育」AI的世代。「未來AI將更多由AI自身設計與訓練。我們現在的選擇,將決定它們是否能培養出真正的同理心,幫助人類走向理解與合作。」
對吳德愷而言,AI的未來不僅是科技問題,更是文化抉擇。他警告:「我們必須學會當好父母,否則就會被自己養壞的孩子反噬。」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