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陽市是中國120個老工業基地之一,憑藉著民初以降打下來的工業基礎,曾經是舉足輕重的生產要地,而近年歷經人口外移後的回流,當地正在打造的鐘表產業也大放異彩,坐落於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的產業園區,目前每日的生產量為30萬隻表,佔全球11%,相關代工產品也銷往台灣。
衡陽在民國初年就有不少工業發展,抗戰時期,上海的工廠內遷,衡陽是重要接收地,包含電機廠、熱水瓶廠、鐵工廠、搪瓷廠、紡織廠等各類工業在此蓬勃發展,涵蓋機械、化工、紡織三大工業,由於工業生產躍居全國前列,又有「小上海」之稱。中共建政後,當地進一步發展多種工業,除手表外還有變電器、鏡片、核工業等,建湘柴油機廠所生產的柴油發動機,也曾廣銷各地。
而兩岸分治後,中國民間曾有「三轉一響」的說法,用作判別生活水平,所謂三轉是腳踏車、縫紉機、手表,一響則是收音機。1970年代出產於衡陽的「芙蓉牌」手表曾要價每隻人民幣50元(超過當時人均每月工資),且要憑「表票」才能購買,是身分地位的象徵。
不過衡陽手表廠的榮景,受改革開放後的進口手表衝擊,在1996年停產,隨後於2007年破產,許多本地工匠,被迫離鄉前往廣東地區的製表行業謀生,直到2010年代中期才逐漸有更多在粵湘籍人才返回,籌備重振相關產業。
目前在唐靈軍等自粵返湘的當地人努力下,還有當地政府「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方針,眾多廣東湘籍製表行業人士返回湖南,短短幾年內,衡陽市衡陽縣已經在西渡鎮梅花村建成一個產業園區,名為「船山時間谷」,且產量驚人。
據了解,船山時間谷是2021年湖南省重點項目、也是全中國唯一的鐘表全產業鏈項目,由衡陽縣經濟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統規統建,總用地面積1,200畝,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用地541畝,建成交付建築105棟44.1萬平方公尺,其中標準廠房73棟、研發樓20棟、6棟人才公寓、3棟配套高層,1棟食堂超市、1棟產教融合培訓樓、1棟鐘表博物館。
目前園區入駐企業140餘家,112家企業投產,涵蓋從表殼、表面、表帶、機芯、到成表組裝的全產業鏈,直接帶動就業4,000多人,帶動周邊外包從業5,000餘人,2024年產值達人民幣54.3億元。2024年完成稅收987萬,2025年預計全年可以突破4,000萬元。園區現已具備日產手表30萬隻產能,產品遠銷中東、東歐、俄羅斯、印度、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入駐園區的南岳機芯已能自製機芯,衡陽船山時間谷鐘表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唐靈軍受訪時表示,要培養一位具備調適機芯能力的組裝人員,至少要3年以上才能達到合格,部分手表製造流程,仍無法用機器取代,因為畢竟手表還是講究「獨力創造」,機械機芯仍有些依賴於手工手段,因款式多、數量少,不能實現流水線生產,還是需要人工,也就是「工匠」。
唐靈軍說,中國不論是石英機芯、機械機芯都有代表性廠商,前者在武漢、漳州;後者在天津、上海、遼寧也有生產,南岳也已生產。
唐靈軍表示,目前有很多香港、台灣品牌產品在園區內代工,外界熟知的品牌包含卡西歐、lola rose等,還有許多歐美品牌和配件的代工。至於本報記者詢問,代工表跟自有品牌表的佔比,他則說「各半」,並介紹目前園區有10幾家成表公司,銷售分布全球,比如LOOKWORLD主要面向非洲,另一家對中東與杜拜,而南岳牌與芙蓉牌主要針對中國內部市場,另外還有品牌針對巴西市場,這10幾家都是針對某個地點。
據透露,目前產業園所生產的手表,外銷佔比90%以上,至於關稅影響,他說不大,因為鐘表屬於小類目,附加值比較高,「關稅加了一點點的話,對我們影響不會太大」。
而放在全球來說,目前全中國的生產佔全球92%、表佔83%,船山時間谷園區每日的生產量為30萬隻手表,佔全球11%,產品遠銷中東、東歐、俄羅斯、印度、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未來重點發展「自有品牌」、「高端製造」、「智慧手表」等方向,冀能與世界接軌。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