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追求健康風潮的社會中,各式營養補充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宣稱能助眠、美膚、延年益壽。然而,補充過量恐怕反成「反效果」。根據紐約郵報援引醫學期刊「Cureus」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過量攝取三種常見的營養補充劑——硒(Selenium)、菸鹼酸(Niacin,維生素B3)與鋅(Zinc),可能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
研究指出,在社群媒體與營養品行銷推波助瀾下,民眾對營養與健康的觀念出現劇烈轉變,導致「流行飲食法」與「無監管補充品濫用」現象愈加嚴重。許多皮膚病變成為身體營養失衡或毒性反應的第一警訊,像是生酮飲食、食肉飲食法與全生食飲食等,都曾引發皮膚問題,包括壞血病樣皮疹、掉髮、皮膚乾裂與色素沉著異常等等。
補充劑過量案例也層出不窮,尤其是菸鹼酸、硒與鋅,與皮膚毒性反應密切相關,例如臉部潮紅、皮膚炎、掉髮與指甲病變。硒雖可抗感染、保護端粒(Telomere)、延緩老化,但攝取過多會導致硒中毒,出現掉髮、指甲脆化、口腔金屬味、腸胃不適與「大蒜口氣」。
菸鹼酸廣泛添加於「排毒」產品與能量飲料中,常被宣傳有助於降膽固醇。然而高劑量攝取時,可能造成臉部泛紅灼熱、皮膚搔癢,甚至引發肝毒性。研究指出,這些症狀容易被誤診為酒糟性皮膚炎或過敏反應,尤其在女性中,常與社群媒體上流行的淨化療程有關。
鋅對於免疫系統、皮膚與毛髮健康不可或缺,許多人在換季時會額外補充。但過量攝取鋅恐導致皮膚刺激、銅缺乏與貧血,對某些體質敏感者還可能惡化青春痘。研究還指出,健身族常使用的乳清蛋白(whey protein),也可能透過胰島素與IGF-1機制誘發痤瘡惡化。
報告強調,皮膚往往是營養缺乏或毒性反應的第一線顯示器,但由於這些營養相關皮膚病變與常見發炎性或自體免疫性皮膚疾病症狀相似,常被誤診,延誤真正病因的治療。
研究指出,在分析的TikTok營養貼文中,僅有36%內容屬於完全正確,55%缺乏實證依據,90%未提及相關風險與益處。面對龐大且未經驗證的健康資訊充斥社群平台,研究提醒,醫師應更加重視詢問病患的飲食與補充品使用狀況,透過多專業合作與公衛倡議,提高對營養相關皮膚病的辨識與正確衛教。
最新研究指出,過量攝取三種常見的營養補充品——硒、菸鹼酸與鋅,可能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本報檔案照)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