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曼谷街頭,四處可見名牌包上掛著一隻Labubu;東京地鐵裡,穿著西裝的上班族背包上拴著吉伊卡哇;倫敦咖啡館裡,抱著Jellycat坐在窗邊自拍的年輕人比比皆是。過去被歸類為「小孩玩具」的娃娃,如今是全球年輕人包包上必備的吊飾,背後不僅反映「療癒經濟」(Healing Economy)的崛起,不同IP也成為Z世代之間交流的「名片」,帶來連結感與情緒價值。
當BLACKPINK成員Lisa在社群上曬出自己的Labubu收藏與開箱盲盒影片,並將其掛在精品包上當吊飾,這隻來自泡泡瑪特的毛娃娃,瞬間成為時尚圈新寵。蕾哈娜、貝克漢女兒小哈潑等名人也接力展示Labubu掛飾,讓原本平價的玩具成為炙手可熱的潮流單品,炒價甚至飆到數倍,搶購熱潮一發不可收拾。
這現象不僅限於Labubu。來自英國的Jellycat因柔軟觸感與療癒外型,相關影音在TikTok上創下上億觀看數;厭世風格的Crybaby,以其悲傷設定切中Z世代情緒痛點;日本的吉伊卡哇則從動畫角色延伸為熱門周邊商品,被年輕人封為「社交貨幣」,成為打開話題的入場券。
年輕世代消費不再只為實用需求埋單,商品的情緒價值,以及它所帶來的情感連結和自我認同更為重要。彭博社分析,Z世代正掀起一場「情緒化消費」潮流,不再單純追求商品的實用性或性價比,而是更看重一件商品能否成為自己情緒出口和精神寄託。
根據2023年「全球社會關係狀況」調查,約有4分之1的15至29歲年輕人表示自己「非常孤獨」或「相當孤獨」,因而催生出一股無法忽視的「療癒經濟」浪潮,從瑜伽、冥想、心理諮商到蒐集娃娃,現代人正透過「花錢買快樂」的方式緩解情緒壓力。
全球健康研究所(GWI)預測,全球療癒經濟市場將在2025年突破7兆美元(約210兆新台幣),美國為最大市場,中國居次,主力消費族群為90後上班族與00後年輕人,顯示愈來愈多人願意為心靈健康埋單。
在這樣的趨勢下,品牌不僅販售實體商品,更打造情緒價值與陪伴體驗。
當人們在面對焦慮、孤獨與高壓生活時,擁有一個能映照自己內心狀態的角色,便成為一種無聲的慰藉,Crybaby的無語悲傷、Jellycat的柔軟安定、Labubu的詭異幽默,都像是替情緒找到了出口。紐約時報曾指出,這些娃娃不是為孩子設計的,而是針對那些外表堅強、內心孤獨與無助的成年人。
除了療癒與收藏,娃娃也成為年輕人展現個性與建立歸屬感的方式。紐約形象顧問黛維森(Carol Davidson)觀察,Z世代將包包當成空白畫布,而娃娃吊飾就如同服裝配件,是自我表達的延伸。
於倫敦執業的資深心理治療師巴納斯(Daren Banars)指出,「現在很多人覺得孤單,但當你找到同樣熱愛收藏、能理解抽到隱藏款有多興奮的人,那種共鳴會帶來真實的連結感」。
對於Z世代而言,在物質不再稀缺的時代,他們更看重的是商品是否能夠創造連結。
23歲的新加坡家教劉祈安(Low Zhi An)直言,對這一代人來說,沒有吊飾的包等於「沒有靈魂」,包包上沒吊飾,就好像顯得沒個性,娃娃如今已成為年輕人間的新語言,反映所屬的文化圈、審美品味,乃至生活態度。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