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華人因思念家鄉味,嘗試動手做亞洲料理。示意圖。(取材自pexels.com@Elina Fairytale)一名於洛杉磯留學的女學生在小紅書分享自己凌晨做包子的經歷,引發網友共鳴。她在貼文中寫道「我媽:出去一個留子,回來一個廚子」,形容原本是為了學業出國,如今卻在異鄉激發出下廚魂。她表示,包子的誕生並非突發奇想,而是因情緒累積後對家鄉味的思念所引發。
小紅書帳號「皮皮闖美記」提到,媽媽花了上百萬送她出國唸書,但她竟在半夜瘋狂想吃家鄉熱騰騰的麵點,於是借來廚房秤、用全麥麵粉代替白麵,嘗試自己動手包包子。過程中她刷了十幾條食譜卻抓不到手感,餡料則是由冰箱剩餘的白菜與冷凍豬肉組成,自嘲是「黑暗料理」。身為藝術系學生的她也感嘆,連包子皮都無法桿圓,對自己審美崩潰。
儘管廚藝生疏、作業壓力尚未完成,她仍在凌晨一點把包子蒸熟。當水蒸氣撲面而來的那刻,她形容這不只是料理,更像是自己在異鄉努力生活的證明。雖然味道遠不如媽媽做的陝西家鄉味,但當她把照片傳到家族群組,仍獲得親友稱讚。她最後感性表示,吃著自己包的包子,突然就很想家。
不少網友對影片主角的心情產生強烈共鳴,紛紛表示「做飯就是治癒」、「作業愈多愈想做飯」,甚至有人感性分享「第一次搟皮包餡吃哭了」。一名來自美國的網友打趣:「啥沒學會,淨學會做飯了」,也有人提到自己曾因思念家鄉味,深夜做出松鼠桂魚、蛋黃酥等複雜料理,從「留子」慢慢修煉成「中餐小當家」。不少人坦言,異國生活中,中餐不僅是溫飽,更成了情緒出口與鄉愁的具象化。
也有網友熱心提供包子的實用技巧與「醒麵秘訣」,教學氛圍濃厚,更有人笑稱「留子都成發麵大師了」,引來一連串互動討論。雖然有人質疑美國中餐館多、不必親自下廚,但多數網友指出「正宗又平價的難求」,還是親手做最安心。
▼觀看影片可點選「當美國留子凌晨突然想吃包子@小紅書」
留學生分享製作包子的過程。(取材自小紅書@皮皮闖美記)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