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AI快速發展,越來越多聊天機器人被用來取代或輔助心理諮商。有不少人認為,AI穩定、溫柔,永遠展現支持態度,就像個理想的諮商師。近日,psychologytoday報導指出,AI雖然能「扮演」諮商師的角色,卻缺乏真正治療關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例如不完美與有限性,而這些,才是幫助人改變的關鍵。
報導中表示,聊天型AI多半被設計得過於「迎合」,不斷收集使用者的偏好,迎合使用者情緒,給出正面回應,但這些回應本身可能是有害,而這種舒服的「被理解感」,可能讓人逐漸失去對現實的判斷。像是曾有聊天機器人鼓勵用戶殺害親人,或建議他們停止服藥、服用毒品,甚至自殘的案例發生。
美國心理學家艾琳・韋斯特蓋特(Erin Westgate)表示,心理治療中不僅是單純安慰,最關鍵的是與諮商師一同建構「人生敘事」的過程,從談話中看見不同視角,重新定義自己的經歷。她強調,一位合格的諮商師會適時引導個案遠離有害的想法,幫助他們走向更具韌性、更具連結感的人生觀。但目前的AI沒有能力進行這種判斷。
此外,精神分析學派也早就指出,「成長來自於挫折與失望」。精神分析師唐納德·威尼科特(D.W. WinnicottH)曾提出「夠好母親」(good enough mother)概念,認為照顧者的不完美,有機會讓孩子發展出自我調節的能力。同樣地,諮商師在治療中不可能是完美的——他們可能無法即時理解、偶爾讓人失望,但正是這種「不總是被理解」的經驗,更能讓個案學會承擔自己的人生。
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Carl Jung)也曾說過:「對病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總是被理解』更難以忍受。」他認為,諮商師承認自己的有限性,是讓個案保持現實感的重要關鍵。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