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雲林縣68歲吳姓男子晚間與家人共進晚餐,突然失去意識倒地無呼吸心跳,119消防救護人員據報趕到立即實施心肺復甦術(CPR)、6次電擊去顫,但到院前並未恢復心跳,到急診室時仍處於致死性心律不整狀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媽祖醫院)急診團隊馬上接手搶救,再施以3次電擊後,成功恢復呼吸心跳。
吳男雖恢復呼吸心跳,但情況仍危急,心臟內科團隊也立即進行心導管檢查、治療,而為保護腦部功能、減少缺氧後神經損傷的風險,醫療團隊啟動「低溫治療」控制病人體溫,維持核心體溫於攝氏33至36度間,24小時才緩慢復溫,全程由加護團隊密切監控,以提高腦神經預後。
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祿新民表示,目標溫度管理(TTM)是在通過降低患者體溫,從而減少腦部組織的代謝率,降低氧需求,以有效減輕炎症反應和腦水腫,減少神經細胞受損程度,維持溫度在32至 36°C之間,持續24小時,是目前唯一被證明可改善心臟停搏後神經恢復的措施。因為病人持續致死性心律不整,透過低溫管理來維持穩定生命跡象。
住院期間,病患曾出現心臟功能不佳與短暫性心室頻脈(心律不整),為預防惡性心律不整,植入體內去顫器以防止再次心律危機。病況穩定後,再由復健團隊替病人規畫全套性復健,包括關節活動、肌力訓練、行動與功能性復健,協助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在多個專科醫師團隊合作下,經19天照護,病人日前康復出院,透過回診追縱與復健,終能恢復正常生活,吳先生和家人日前專程回醫院答謝醫師從鬼門關救回他的一命,雲林縣衛生局長曾春美也到場喜賀他重獲新生。
院長吳錫金表示,該案例充分展現跨團隊高效協作的力量,從急診搶救並透過低溫治療嚴格監控病人生命跡象,到病癒恢復日常,家屬全然的信任及配合很重要,曾春美也呼籲心跳停止的每一秒都至關重要,民眾要學習CPR與AED操作技能,掌握黃金救治時間,為生命爭取機會。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