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地震頻繁的地區,加州的地震斷層線,早已如同高速公路地圖一般烙印在人們的記憶中。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地震斷層是地表岩石塊之間的裂縫,這些斷層讓岩塊彼此得以移動;當移動速度加快時,就會引發地震。在加州,驅動地震的主要板塊運動是太平洋板塊相對於北美板塊向西北方向滑動。
眾所皆知的聖安德列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t),曾引發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與1989年普裡塔(Loma Prieta)地震。該斷層若再次發生地震,也可能重創南加州——上一次是在1857年。多部災難電影試圖描繪這種場景,包括1978年的《超人》電影和2015年的驚悚片《加州大地震》(San Andreas),其中充滿好萊塢的幻想情節。
近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對斷層運作機制的理解進步許多,對於大型地震可能造成的損害也能做出更準確的預估。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目標是提升防災準備。約半世紀前,加州立法者通過相關法規,禁止在地表活斷層正上方興建建築物。
然而,地層裂縫仍充滿未知。例如1994年北嶺地震(Northridge earthquake),就發生在一條從未延伸至地表、無法觀測的「盲斷層」上。2014年納巴地震(Napa earthquake)同樣源自一條未被繪製地圖的斷層。
加州還有其他幾條已知、卻未受到廣泛關注的主要斷層,也具備引發災難性地震的潛力。以下是幾條值得注意的斷層概況。
位置:全長超過800英裡,自南部的帝王縣接近墨西哥邊境開始,經過河濱縣、聖伯納汀諾縣、洛杉磯縣、寂恩縣、聖路易奧比斯波縣、蒙特瑞縣、聖比尼度縣、聖塔克拉拉縣、聖塔克魯茲縣、聖馬刁縣、馬連縣、索諾瑪縣、孟多西諾縣與漢保德。
通過的城市與社區:包含科切拉、印第歐、教堂市、棕櫚泉、沙漠溫泉、班寧、尤卡帕、高地、聖伯納汀諾、萊特伍德、棕櫚谷、高爾曼、Frazier Park、聖璜巴蒂斯塔、巴洛阿圖、波度拉谷、塢德賽、聖布魯諾、南舊金山 、帕斯菲卡、德利市與博德加灣(Bodega Bay)。
影響:若南段的聖安德列斯斷層——從位於棕櫚泉東南方的沙頓海,到蘭卡斯特西邊的休斯湖——發生規模7.8地震,恐造成1800人死亡,可能成為美國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經濟損失估達2130億美元。
歷史地震:1857年(南加州)與1906年(北加州)聖安德列斯斷層地震,估計規模皆達7.9。
位置:新港-英格伍斷層從比佛利山與洛杉磯交界處開始,貫穿長堤,延伸至橙縣海岸。1933年,這條斷層引發了規模6.4的長堤地震。根據「麥加利震度分級表(Mercalli Intensity Scale)」修正版,當時劇烈震動波及長堤、雷克伍、派拉蒙、貝爾弗勞華、夏威夷花園、洛阿拉米圖、海豹灘及漢庭頓灘等地。
該斷層在聖地牙哥縣海岸外海,延續為羅斯峽谷斷層,並在拉荷雅一帶登陸後,往聖地牙哥市中心延伸。
影響:1933年地震是南加州近代史上最致命的一次,造成近120人死亡、財產損失達4000萬美元。過去曾有地震強烈到導致海豹灘某區在數秒內下陷1.5至3英尺。
有證據顯示,新港-英格伍╱羅斯斷層系統曾發生過規模6.8至7.5的地震。若此斷層發生規模7.5的地震,其釋放能量將為1933年地震的45倍,對整個南加州將造成毀滅性破壞。
若羅斯斷層發生規模6.9地震,震央直穿聖地牙哥市中心,將威脅到這座加州第二大城市的市政與金融重心,以及全美第四大海軍基地。
位置:該斷層貫穿東灣地區,從聖巴布洛灣經過列治文、聖巴布洛、艾爾賽利度、肯辛頓、柏克萊、屋崙、聖利安住,卡斯楚谷、艾許蘭德(Ashland)、海沃、聯合市、佛利蒙、米爾比達,直至聖荷西。
影響: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若海沃斷層在佛利蒙至聖巴布洛灣之間的52英裡範圍發生規模7地震,恐導致至少800人死亡、18000人受傷。約2500人可能被困於倒塌建築中,另有22000人可能受困於電梯內。
位置:該斷層大致沿日落大道貫穿比佛利山與西好萊塢,穿過好萊塢大道、希爾賽大道、富蘭克林大道及Yucca Street,經洛斯菲利茲後跨越5號州際公路,與從艾德華村開始的雷蒙斷層(Raymond Fault)接軌。
影響:由於該斷層穿越許多人口密集區,而且有大量老舊中層與高層建築,因此被視為高風險斷層。它可能引發規模達7的地震。
位置:雷蒙斷層自艾德華村、格蘭西爾公園與高地公園一帶開始,部分路段沿著York Boulevard與 Meridian Street,接著穿越南巴沙迪那、巴沙迪那、聖瑪利諾、東巴沙迪那、亞凱迪亞與蒙羅維亞。該斷層橫跨多條主要高速公路,包括5號與210號州際公路,以及2號與110號州道。
影響:此斷層可引發最高規模7的地震,對當地可能造成毀滅性破壞。
位置:根據2018年加州政府發布的地圖,聖塔蒙尼卡斷層穿過Rodeo Drive與比佛利山的購物區,橫切俗稱的「黃金三角區」,並介於聖塔蒙尼卡大道與Wilshire Blvd.之間。
此斷層大致沿著聖塔蒙尼卡大道自Westfield Century City購物中心起,經過西木區的摩門教聖殿,再往西南延伸穿過Sawtelle社區。接著在聖塔蒙尼卡市內分出多條斷層分支,最後通過寶馬山(Pacific Palisades),進入馬裡布近海的太平洋。
影響:此斷層也可能引發規模高達7的地震。許多老舊建築位於斷層帶之下,而那些直接座落在斷層上的建築面臨倒塌風險。
另外,聖塔蒙尼卡斷層、好萊塢斷層與雷蒙斷層,有可能會在同一次地震中共同斷裂。
位置:此斷層系統完全位於地下,呈傾斜狀態,最淺處約在南加州大學(USC)以南1英裡,位於地表下約2英裡處;最深處則位於210號高速公路沿線,下達10英裡。
該斷層系統下方的廣大區域呈長方形,大致涵蓋洛杉磯市中心、畢科友聯、西湖、回聲公園、銀湖、Historic South-Central、東北洛杉磯、Eastside、格蘭岱、商業市、畢科立維拉、唐尼、諾瓦克、聖塔菲泉及拉米拉達。
此外,該斷層系統也橫跨聖蓋博谷大片地區,包括巴沙迪那、南巴沙迪那、阿罕布拉、蒙特利公園、羅斯密、聖蓋博、聖瑪利諾、天普市、艾爾蒙地、西柯汶那、哈仙達岡、羅蘭岡、拉哈布拉岡、拉朋地市、工業市與核桃市。此斷層也延伸至橙縣部分地區,包括拉哈布拉市與布瑞亞。
影響: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與南加州地震中心的估計,若該斷層發生規模7.5地震,死亡人數可能高達3000至18000人,經濟損失可達2520億美元,可能成為美國史上代價最昂貴的災難。
聖安德列斯斷層 (洛杉磯時報╱Sean Greene製圖,圖源美國地質調查局)
加州有七條可能引發毀滅性影響地震的斷層。(洛杉磯時報╱Brian van der Brug攝影)
海沃斷層 (洛杉磯時報╱Sean Greene製圖,圖源美國地質調查局)
好萊塢斷層 (洛杉磯時報╱Sean Greene製圖,圖源美國、加州地質調查局)
新港-英格伍╱羅斯峽谷斷層 (洛杉磯時報╱Sean Greene製圖,圖源美國地質調查局)
聖塔蒙尼卡斷層 (洛杉磯時報╱Sean Greene製圖,圖源美國、加州地質調查局)
雷蒙斷層 (洛杉磯時報╱Sean Greene製圖,圖源美國地質調查局)
朋地岡逆斷層 (洛杉磯時報╱Sean Greene製圖,圖源SCEC Community Fault Model)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