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由愛好入坑、而後辭職開始全職打理咖啡業務的店主陳光輝,選取歷史悠久並在近年來嶄露崢嶸的台灣「古坑咖啡豆」,實踐「從農場到餐桌」的直營生態,打造全美國唯一一家咖啡豆全產自台灣的精品咖啡店「福爾摩沙」(Formosa),「台灣不是只有好喝的高山茶,也有精品的咖啡,」他說。
咖啡有多種烘培、研磨、與萃取方式,從簡易手沖到高端的烘豆機操作,每一步都有學習曲線和由此而生的成就感,而咖啡沖煮的過程,有時就像一段「小型的冥想」,為愛好者們帶來心理上的放鬆與陪伴。在紐約曾長期從事銷售工作、已萌生幾許倦意的台灣移民陳光輝,也因此在閒暇時光,步入了咖啡的世界。
陳光輝在台中長大,在紐約讀完大學,當完兵後複又回到那裡工作。曾驚嘆台灣咖啡豆質量和新鮮口感的陳光輝,在深入研究咖啡以後,對家鄉咖啡的回味之情也愈發濃烈。但令他驚訝的是,在紐約,就連許多專業級的咖啡烘豆師,都不知道台灣咖啡農場的存在。
秋季在曼哈頓舉行的紐約咖啡節(The New York Coffee Festival),每年都會吸引成千上萬名像陳光輝一樣的咖啡愛好者、業內人士或是品牌方的參與。但當他2018年在咖啡節與約30位烘豆師與進口商聊天時,他卻發現在他們之中,雖對越南與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咖啡(Java)有所耳聞,但仍無一人知道台灣咖啡。
回溯歷史,台灣的咖啡史事實上比多數人的印象中來得更悠久,早在日治時期,在台灣雲林、嘉義、東部等地種植的咖啡,已經開始供應日本市場,而雲林古坑出產的豆子,更是被日本皇室選為「御用咖啡」,只是當地的咖啡產業,在二戰後因戰時改種及需求不足等原因走入衰退,直到2000年後才逐步復甦。
到2000年代中後期,精品咖啡開始在台灣普及,許多本地烘的咖啡店續又崛起,參與國際賽事且屢獲殊榮。另一方面,台灣精品茶銷量的下降與茶葉市場的激烈競爭,也使得更多的茶農逐漸轉作或兼作咖啡。但饒是如此,台灣咖啡在國際舞台,卻仍無法說是聲名在外。
「坦白說,這讓我百感交集,」發現了這樣一片小眾市場的陳光輝說,「我既興奮又不安,不知道這個極為冷門的賽道,是否值得我冒險,投入時間與金錢。」
但即使再垂直與細分的領域,只要做得專業,在以多元化著稱的紐約,也勢必會找到它的市場與買家。秉承這樣的信念,在經過一年多研究及與家人的規畫後,陳光輝終是鼓起勇氣,決計成為美國第一位專注台灣咖啡的烘豆師。
位於23.5度北回歸線附近的台灣雲林古坑,無論是濕度、氣候、位置,皆與世界知名的咖啡產區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紐約讀大學、並於2015年重回紐約工作的陳光輝,也十分懷念古坑咖啡的圓潤香甜。
敲定了咖啡計畫後,陳光輝找到了兩家在古坑的咖啡農場,他介紹,有別於南美平地、機器作業的大型農園,這兩家中小型的咖啡農場,座落在海拔3000呎至4000呎的山地之間,有著富含養分的火山土壤以及阿拉比卡植株。它們拋卻產量優先的經濟模式,而是採用能逐顆挑選成熟果實的手採方式,致使產出的咖啡雖稀少,年產數噸,卻有著更穩定的品質。
至於古坑咖啡獨有、也令他在疫情期間回味不已的「果香」,陳光輝解釋,除了火山地質及海拔與地質的因素以外,這也與農場採用「天然整果日曬」(dried-in-the-whole-fruit method)的方法有關。相較於目前最為廣泛使用的水洗法,日曬法更古老原始,在採收咖啡豆後,直接將咖啡果實在陽光下曝曬,而對於水洗法清新純淨的本質風味,日曬後的咖啡豆,則保留了更濃郁的果香與自然發酵的甜味,口感如絲般柔滑,並帶有明亮的風味。
有了原材料以後,接下來的一道功課便是咖啡豆的烘培,陳光輝發現,在美國,咖啡館售賣的咖啡豆或是咖啡,絕大多數並非店內烘培(in‑house roasting)。但對他來說,他更看重「從農場直達餐桌」的生態體系,從豆源採購、運輸,再到烘焙與沖煮,這橫跨太平洋的供應鏈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應由他的咖啡店親自完成,保障咖啡的新鮮與風味,也強調與農場所建立直接與透明的關係。
對於愛好者和專業人士,咖啡烘培是一門精深的學問,烘豆師需要用耳分辨第一次與第二次咖啡豆爆裂(crack)的聲音、用眼觀察顏色變化與豆粒表皮、用鼻聞嗅氣味的演變,用味覺在每批杯測中精煉風味。而對於陳光輝,這些需要掌握的多重的感官技巧,則簡化為更科學的三大要素:「時間、溫度與數量。」
值此期間,受到共享經濟啟發的「共享烘焙空間」(sharing roasting),則已在紐約興起。通過共享設備、空間與專業資源,幫助如同陳光輝一樣的小商家無需一次投資大型設備,也能實現店內烘培。陳光輝總共花了一年時間,在紐約布朗士的烘培空間,研究淺焙、中焙、深焙,並通過不同批次的實驗,探索最適合古坑咖啡豆的烘培方式,最大程度激發豆子的果味與芳香。
近十年來,咖啡風潮可謂「西風東漸」,在亞洲市場呈現爆炸成長,年輕的Z世代與千禧世代,更是把喝咖啡視為一種「生活風格」,但正如非營利機構及網站「台美人」(TaiwaneseAmerican.org)創始人何吉(Ho Chie)所言,媒體報導多聚焦於那些創意咖啡廳與進口國際精品豆的天才咖啡師,卻鮮少提及真正由台灣本地栽種的咖啡豆,孕育優質咖啡豆的古坑等寶地,也僅在精品愛好者的小眾圈內流傳。
陳光輝所做的則是另一場反向的文化遷徙:在台灣農場,農夫們採摘下完全成熟的咖啡豆,經過幾周的天然日曬處理。他們在收到來自紐約的訂單後,將在兩天內完成包裝,然後以空運的方式,快速送達陳光輝在紐約的據點。而當紐約的買家下單,在出貨前的24小時之內,這些咖啡豆都將完成手工烘培,最大限度地確保新鮮。陳光輝的「福爾摩沙」,也是現今全美國唯一一家咖啡豆均進口自台灣的咖啡館。
「台灣咖啡的獨特性,在於它不是大型生產地。台灣的咖啡農場年產量大約是兩公噸,相比巴西、衣索比亞、哥倫比亞等咖啡大國是非常小規模的。所以每一顆咖啡豆都必須精心栽培,從栽種到採收的每一個細節,都受到細緻的照料」他說,「台灣咖啡絕對有潛力。但就像所有的新事物一樣,要進入一個成熟又飽和的產業需要時間。美國的咖啡市場競爭激烈,我們都必須確保,台灣咖啡以最好的樣貌被呈現出來。」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