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星球》將沙烏地阿拉伯稱為「旅遊的最後前沿」。在大半個世紀裡,沙烏地禁止本國公民出國旅行,沒有旅遊簽證。小薩勒曼王儲執政後,2019年底對一些國家發放旅遊簽證,後來又推出便捷的電子簽證,使我們能順利踏足這片伊斯蘭教的發源地。
我們乘坐沙烏地航空公司航班從科威特城飛往沙烏地首都利雅德,過去航班起飛前要先禱告經文,現在取消了。環顧機艙一半女性沒包頭巾,我也取下頭巾。從飛機俯瞰,沙漠王國目之所及都是莽莽黃沙。鄰座女士穿黑長袍纏黑頭巾帶黑面罩。她拿下面罩,我不禁稱讚:好漂亮!我問妳是長髮短髮,她扯下頭巾一角露出長髮,並打開手機給我看她在閨房自拍的照片:窈窕的身材,濃密的披肩捲髮,緊身襯衫,低腰牛仔褲,很有風度。
沙烏地王朝故都德拉伊耶(Diriyah)在利雅德西北郊谷地,建於15世紀。1727年沙烏地家族建立第一個沙烏地酋長國,定都於此。1818年奧斯曼帝國駐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裡率軍鎮壓,第一沙烏地酋長國滅亡。德拉伊耶城被摧毀,其地位被利雅德取代。1824年沙烏地家族餘部在利雅德建立第二沙烏地酋長國,因統治家族內訌,1891年被哈希姆家族所滅。
古都的圖拉伊夫(Al Turaif)區孕育了沙烏地家族,後來成為王室權力核心,見證了沙烏地家族歷史上一系列宏大的變革。遜尼派伊斯蘭教領袖瓦哈卜(Wahhab)也在這裡生活、傳教到去世。他的教義從圖拉伊夫傳播到整個穆斯林世界。沙烏地王室與瓦哈卜持久結盟,圖拉伊夫成為政教結合中心,也是人類在沙漠環境中定居的傑出典範,2010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遺產在乾涸河床上的綠洲,由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群遺跡組成,許多建築已成廢墟,但絕大多數組成部分還在,在其道路網絡中清晰地看到城市的完整規畫。遺址保存著阿拉伯半島中部特有的納吉迪(Najd)與伊斯蘭風格建築,一種非常適合沙漠環境的建築方法。老皇宮用泥土和棕櫚樹幹建造,手繪彩色幾何圖案的門,三角形狹小的孔洞權當窗戶,是第一沙烏地酋長國政府總部與宗教中心,沙烏地阿拉伯故事的第一章就是在這裡寫的。清真寺祈禱大廳留下數十根半截的磚石柱礎,坍塌的防禦塔只剩斷垣殘壁,還有綠洲邊緣興建的城市群框架,狹窄的小巷,土坯搭建的民居。遺跡歷史建築內設置社會生活博物館、阿拉伯馬博物館,兼空調休息室,免費供水,步行道加蓋遮陽篷,我們才能在十二月依然炎熱中堅持遊覽全程。
馬斯馬克堡(Al Masmak)在利雅德南郊,建於1865年,巨大的泥磚黏土城堡最初是軍事堡壘,城牆厚重,每個拐角處都建18米高瞭望塔,正門僅二米寬。沙烏地王國統一戰爭中重要的利雅德戰役就發生在這裡。阿卜杜勒阿齊茲(也稱伊本沙烏地)流亡科威特多年後,反攻奪下此堡壘,重新控制了沙烏地祖居地利雅德,1902年建立第三沙烏地酋長國。
伊本沙烏地在英國支持下,將哈希姆家族驅逐出伊斯蘭教聖城麥加和麥地那,統一了分散的各個酋長國,1932年建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自任首任國王,國家版圖就此確立。城堡作為伊本沙烏地國王的皇宮,對統一和建立當代沙烏地王國至關重要,現在是博物館。
城堡前是原司法部大樓和禮拜廣場,別名「色法爾Safat廣場」(伊斯蘭曆法中色法爾月代表黴運),違背伊斯蘭法律者在該廣場被鞭打、石刑、斬首示眾。2015年朝覲期間,麥加禁寺廣場一座吊塔倒塌,造成500多名信徒死傷。須對此事故負責的20幾名警察在該廣場被斬首。2016年什葉派教士尼姆爾被控「武力對抗罪」,在廣場與其他46名犯人一起被處決。沙烏地是君主制國家,禁止一切政黨活動,無憲法,以《古蘭經》和《聖訓》(穆罕默德談話文集)為國家立法、執法依據。他們生在當下,卻行如古人,依然用宗教法律統治國家,但客觀效果是社會秩序井然,治安很好。
堡壘附近阿爾扎爾(Al-Zal)市集已有數百年歷史,繁華依舊,為現代化的首都留下一點民間傳統氛圍。
1870年代英國探險家道爾蒂(Doughty)抵達沙漠腹地小城利雅德,目睹一群艱難求生的貝都因人,寫下:乾涸的溪流發出有氣無力的嘶鳴,中間夾雜著流沙移動的巨大噪聲。若上帝沒有創造駱駝,這個地區將不會有人煙。
1932年沙烏地王國建立,定都家族發祥地利雅德。從圖拉伊夫泥土皇宮走出來的沙烏地家族先人一定無法想象,他們貧瘠的祖國,有朝一日會發現石油和天然氣,獲得巨大財富,從落後的遊牧部落一躍成為政治上、經濟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富裕國家,祖居地利雅德成為人口800萬的國際化大都市。超現代設計的大型建築拔地而起,地鐵行駛著無人駕駛列車,寬闊的街道,漂亮的公園,乾裂的土地上樹木成蔭草坪翠綠。
穆拉巴宮(Al Murabba)在利雅德舊城的城牆外側,1938年竣工。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離開居住了30年的馬斯馬克堡,遷入穆拉巴宮,直至1953年去世。宮殿建築為納吉迪風格,房間圍繞一個中央庭院建造,牆壁和天花板裝飾椰棗葉圖案,現在是國王博物館,收藏包括邱吉爾1946年送的勞斯萊斯汽車等。
穆拉巴宮標誌著首都第一次大規模擴建,和王國繁榮時代的起點。
國王中心大樓鶴立雞群,高302米,41層,紡鎚型柱體造型,大理石和玻璃幕牆組合,2002年完工時是沙烏地第一高樓。頂部天橋下巨大的倒拋物線空心圓拱設計,遠看像開瓶器,能抵抗頻發的沙塵暴,減少颶風對建築物的影響,被評為「最佳世界摩天大樓設計」。
下面幾層是高檔購物中心,雲集了奢華品牌旗艦店,但是顧客寥寥,換乘兩部電梯才到達塔頂天空橋。
長65米、懸空300米之上的天空橋畫過天際,以一定角度連接兩座塔樓。遠處費薩爾塔與王國中心大廈隔空相望,遙相輝映。站在天空橋一覽萬家燈火,沙塵暴後留下的粉塵讓天空不晴朗,霓虹燈模糊。財富難以改變惡劣的氣候與生存環境,我認為利雅德無論多麼現代化也不宜居。
國家博物館坐落在大花園之中,黃色砂岩裝飾外牆,力圖保持沙漠國家的本色。幾個展廳展示沙烏地王國百折不撓,建國統一的榮辱跌宕歲月,展品較單薄,可以理解。沙烏地沒有常年的河流,過去只有椰棗、駱駝、貝都因人能在大漠中生存,富裕之前哪有餘力研究歷史和文化藝術。
圖書館的建築設計精妙絕倫,外觀像打開的一個個沙漠帳篷串聯起來,似乎在努力保持遊牧民族的本色。圖書館內部很大,可是空蕩蕩的,感覺首都建築都很龐大,但是缺乏人氣。
離開市中心,三層獨棟民居延伸出去,可見到遠處沙漠邊緣,多數本地人住在那裡,有外籍家傭與司機,過著富裕舒適的生活。老城是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爾等外籍勞工的聚集地,擁擠嘈雜忙亂,全城唯一一條公交線為他們服務。汽車喇叭響個不停,商店充斥廉價商品。
沙烏地社會分三個階層:男人,女人和外籍勞工。幹活的人都是外籍勞工,拿著微薄薪水,維持城市正常運作,人與人不平等。但是,客觀上沙烏地人與外勞共同創造了中東地區最和平最富裕的國家,也給勞工輸出國家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和穩定的財源。
在商場休息區與幾位沙烏地女生聊天;她們說女人沒有地位,強迫戴面罩,漫長酷熱的夏季悶得喘不過氣,眼瞼被磨破感染。男人可開車去鄰國巴林看電影和娛樂,女人不許。
2017年小薩勒曼成為王儲,推進世俗化改革,娛樂解禁,電影院、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保齡球館、電子遊戲廳等陸續開張,娛樂成為生活的重要內容。她們最開心的是宗教警察撤銷,婦女不強制蒙面,可以開車、獨立外出、交男朋友、觀看體育比賽和音樂會,同樣享受生活,甚至允許參加馬來西亞2024年選美比賽,讓世界第一次領略沙烏地女性的風采。
國家成立娛樂局,提出「沙烏地2030願景」,我們趕上冬季「利雅德季」,主題公園內的遊樂園、音樂會、體育比賽沒有禁忌,是年輕男女約會派對的場所。自由開放的新氣息,打破了沙烏地女人內向保守的形象;不過改革有社會阻力,一些女子依然蒙面,許多餐廳依然分單身男性區與家庭區,後者有門簾,方便女性拿下面罩進餐。
沙烏地王國是世界上最保守最封閉的富豪國家,正向國際釋放開放信息,大力開發旅遊業,推動經濟多元化。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禁酒、禱告不變。雖然宗教律法鬆動,信仰不許動搖,無論在哪裡,一如既往地時間一到就跪地禱告。
利雅德融合民族歷史與現代活力,讓我們一睹沙烏地的過往和今朝。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