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貨櫃一直不到,倉庫就快空了。」在蒙特利公園市經營外賣餐盒的華人批發商Gary何語帶焦急地說。他的生意剛起步不到一年,卻因美中關稅戰而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一邊是客戶催貨,一邊是貨來不了,誠信經營不能哄抬物價,還得交倉租、發薪水,小生意真的撐不下去了。」
何先生從中國大陸進口各類中餐外賣餐盒,再將貨品批發給南加地區眾多中餐館,倉庫位於蒙市。他表示,疫情後餐飲需求回溫,他便著手經營餐盒批發,也招募了業務員到處開發客戶。生意好不容易穩定下來,卻在近期因為關稅急升至145%而遭遇多重打擊。
「我們的產品原本從中國自家工廠來貨,那邊技術成熟、價格低。但現在因為高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對接的中國工廠幾乎全面停產,因為一旦開機就得24小時不停,如果批量商品不能出口,反而造成更大損失。」他解釋,生產這類食品級外賣盒需要高度清潔環境與穩定技術,一旦機器停轉,就需要大量人工清理,成本高、流程也複雜。」
除了製造受限,物流也亂成一團。「以前從深圳出貨到洛杉磯大概20天,現在等一個月、甚至三個月都可能拿不到貨。」何先生指出,中國目前貨運船班因整體貨量不足,運輸公司往往要等湊夠貨才能發船,有時候十艘船裡才抽出一艘實際啟航。
何先生也曾考慮批發越南或馬來西亞生產的餐盒,但現實不容樂觀。他指出,「這些國家的工廠不具備成熟和先進的技術,也缺乏對應的配方和模具。這不是買一台機器就能做出來的。」他補充,相關產品的製程需要工程師長期駐廠、掌控品質,短期內無法達到中國工廠的標準。
至於直接採購美國本地生產的產品,何先生直言,美國本地工廠幾乎不與小型批發商合作。「那些大型工廠的產能早就分配給幾家大客戶了,我們這種中小批發商根本沒機會下單。」
因為關稅政策充滿不確定性,何先生只能謹慎規畫,每周原本預定進口六個貨櫃,現在縮減至一到兩個。他透露,4月10日進口的兩個貨櫃已適用145%的關稅,「本來10美元的貨,稅後變成25美元,再加船費、人工費,成本上漲很多。我們本身賺的是薄利,現在近乎是倒貼。」
受限於不穩定的供應鏈,何先生的存貨有限,目前只能使用配給制,依客戶一周使用量配給。「就像好市多賣雞蛋一樣,每人限兩盒。我怕給太多,萬一沒貨怎麼辦?」此外,何先生表示也不會因為當下供不應求而哄抬價格,因為他認為誠信經營最重要。
何先生表示,最令他無奈的是關稅變化劇烈且毫無預警,政府目前並無補償機制,關稅變動全由商家承擔。「我們又不是大企業,根本沒辦法轉嫁成本,只能撐著。除了我們,大米、醬油進口商也都快撐不住了。」
何先生指出,中國製造的外賣餐盒技術先進、物美價廉,東南亞工廠暫時無法生產出同質量產品。(記者劉子為/攝影)
何先生從中國進口外賣餐盒的生意剛起步不到一年,卻因美中關稅戰而陷入兩難窘境。(記者劉子為/攝影)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