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關係持續緊張、全球供應鏈重塑的大背景下,灣區華裔商業與政府關係諮詢專家「井底望天」(化名)29日接受本報專訪指出,美國目前面臨的最大經濟風險並非單一產業競爭或全球化倒退,而是「政策性不確定」本身,這一點正快速侵蝕美國經濟的根基。
「只要政策性不確定持續存在,美國就不可能避免經濟衰退,」井底望天直言。他認為,無論是川普政府時代以來的關稅政策,還是拜登政府推動的「葫蘆卜加大棒」策略,雖各有手段差異,但都未能有效提供企業長期穩定的預期,反而加劇了市場混亂與投資信心流失。
井底望天回顧川普政府的貿易戰策略指出,一開始徵收10%關稅,更多是為了快速填補政府赤字,後來演變為「漫天要價」的手段,針對中國乃至全球其他國家施壓。但這種以關稅作為最大工具的做法,帶來了連鎖反應。
「企業無法預測明天還能不能正常進口原材料,製造業無法規畫供應鏈,跨國投資也因擔憂關稅變動而陷入停滯,」他說,「政策變成了最大的風險,而非市場本身。」
這種局面促使美國企業加速尋找替代方案,如蘋果公司推動「China+1」策略,將部分iPhone製造轉移至印度。雖然美國本地銷售的產品一部分來自印度,但全球大部分市場仍仰賴中國供應鏈。「真正的替代網絡尚未建立起來,但政策風險已經重擊市場信心,」他指出。
中美互依正在斷裂,市場進入「壓力測試」
井底望天分析,中國和美國早在二十年前就形成了深度互依,兩國在產業的互補性很強,不存在激烈的競爭關係:中國依賴美國市場,美國依賴中國製造。然而,隨著近年美國政策日趨排他,雙方都在積極推動「去依賴化」。
中國已經在聖誕裝飾品、小商品等領域出現提前轉單現象,「美國市場還沒建立起替代供應,但中東國家和加拿大等已經提前搶購中國貨源。」他舉例指出,中美之間的供應禁運,正在成為一場對社會壓力與市場調適能力的「實驗」和演習。
同時,從手機到電動車,中國製造品在美國市場日益難見,但在全球市場卻持續擴張。井底望天特別點名了蘋果與英偉達這兩個標竿案例,「如果失去中國市場與製造基地,這些美國科技巨頭是否還能保持全球競爭力,是一個真實且迫切的問題。」
政策性不確定:無聲的經濟殺手
「政策的不確定性比關稅更可怕,」井底望天強調。他認為,美中之間並不存在產業性必然對抗,大多數領域實際上高度互補,問題出在「戰略誤判」與「政策急轉彎」造成的不確定風險。
美國內部的貿易政策也反映出矛盾心態:一方面希望用「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取代中國供應,推動墨西哥、加拿大成為製造基地;另一方面,川普與拜登兩屆政府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態度亦充滿變數,進一步削弱了整個區域供應網的穩定性。
「政策翻雲覆雨,企業怎麼敢長期投資?這種結構性的不確定,就是美國經濟步向衰退的根本推手,」他總結說。
中國的出口依賴度為14%,而美國僅為11%,顯示兩國國內市場龐大、經濟結構更傾向內需導向。這也反映出全球供應鏈重組背景下,不同國家對外貿易政策調整的敏感度與承受力各異。(受訪者供圖,來源UN Comtrade)
2024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額佔其總進出口的50.3%,超過半數。(受訪者供圖,來源yidaiyilu.gov.cn)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