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由世代移民所構築的國家,數百萬移民正生活在法律與現實的夾縫中,華人群體亦不例外。他們當中,有人來美多年移民申請始終無法獲批;有人配偶與子女皆為美國公民,自己卻無法轉換身分;更多人則「排不上隊」,在曠日廢時的移民程序之外,掙扎求生。
他們為什麼走上無證之路?為生存、為養家餬口、為尋求庇護、為孩子教育…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有個人的現實。當圍繞移民政策的辯論愈演愈烈,來自當事人的真實聲音也應被聽見。
年過半百的庇護申請者遠揚,2011年來到美國。因為請不起律師,他選擇自行遞交移民申請。英文能力有限,加上繁瑣的法律程序,他的移民案件歷經反覆,從未獲批。根據遠揚出示的移民文件,他的工作許可已被拒六次。十多年來,他靠照護老人、打零工、在餐廳工作維生;如今年紀漸長,沒有工卡的他根本找不到工作,生活幾近絕境。他坦言:「我確實有些後悔了。」但回到中國已不再是選項—在那裡,他一無所有。
與遠揚不同,79歲的李女士雖然未能與母親見上最後一面,但她表示自己並不後悔。在美國生活18年,她幾乎將所有收入都匯回老家,用來照顧母親與家人。2022年母親高齡過世後,她選擇繼續留在美國,希望再多存一些錢,回鄉養老。多年來,她一直在做住家保母,輾轉過多個家庭,月收入不到2000元。她說:「我很幸運,雇主對我都很好,住在他們家裡我也沒什麼開銷。」
律師劉龍珠分享了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案子:曾經有一位無證移民,為了掙錢養家獨自來美打工,因為向往看海,選擇落腳洛杉磯。他每天打三份工,長期超負荷工作。三年後的一天,他在開貨車途中發生意外,不幸身亡,直到離世也沒見過海。而他的妻子因為簽證被拒,無法來美國奔喪,只能託付丈夫生前一位朋友,將骨灰灑入大海。
「這是很多華人無證移民的縮影,為了掙錢養家。」劉龍珠說。
選擇非法入境的人,並不全是為了逃離貧困或迫害。中年夫婦林先生與太太,在美墨邊境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他們為了讓患有過動症(ADHD)的八歲兒子生活在不受歧視的教育環境,花了近20萬元,通過一條相對安全且快速的路線來到美國。他們說,簽證申請已經被拒兩次,「不得不選擇這條路」。講述過程中他們數度哽咽,兒子就蹲在他們旁邊。
林先生一家為了讓患有過動症的兒子有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花費近20萬元抵美。(記者趙健/攝影)
79歲的李女士每月支付450元,與三人合租一間臥室。圖為她的床位。(圖/受訪人提供)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