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早就听说过一种「野团」,从中国边境偷渡前往朝鲜(北韩),能看到那个国家最真实的一面。这让我一直心生向往。
2025年春天,我有机会到辽宁丹东,我临时入住的酒店,因为是淡季,才30美元一晚,推开窗户就可见朝鲜的新义州,新义州的「太阳楼」巍峨挺拔,在一片高楼中特别醒目。我在前台刚办完入住手续,就有旅行社的员工向我推销项目:丹东半日游,包含坐游船看朝鲜,总费用不过8美元。我老实告诉员工:我是美国护照,可以上游船吗?他说,没关系,跟着导游就成。
我于是向他谘询游朝鲜的野团。他说,眼下没有野团,疫情一爆发,朝鲜就关了大门。当然,丹东这边的游船依然热闹,游船沿着鸭绿江而行,游客可以自由拍摄那岸的朝鲜。
第二天在餐厅刚用过早餐,就被导游带上了旅游大巴。导游告诉我们,我们去的第一个点是朝鲜民俗村,是朝鲜在丹东打造的旅游景点,里面的工作人员大都来自平壤,能来中国工作的朝鲜人,家庭背景不一般。讲解员是朝鲜姑娘,请不要拿起手机对准她,但是展览厅内可以拍照。
朝鲜姑娘穿着传统服饰,她的中文不标准,但是能听懂。导游要求众人在文化村说普通话,不要用方言交谈。我们知道,进入文化村就已经进入了朝方的监控系统,一言一行都在对方的掌控中。导游还强调,在文化村内注意言行,严禁嘲讽朝鲜领导人,什么金三胖,胖阿哥之类的绰号,千万不能出口。
跟着朝鲜姑娘进了民俗村,一路看朝鲜的文化历史与传统民俗,从精美的服饰、讲究的饮食到青瓦泥墙的院落,让我想起曾经游览的韩国博物馆,二者在礼仪、建筑和生活习惯上颇为相似,到底是同源文化的一脉相承。
但是朝鲜的文化展示中融入了明显的政治色彩。大屏幕播放伟大的领袖指引下,朝鲜人民的幸福生活,还有金日成的出生地,作为「革命圣地」被浓重强调。我记得在大巴车上,导游拿出几张朝鲜纸币,币值5000元,一面是金日成像,一面是金的出生地,导游说:「手握金日成,事事心想事成,打麻将包赢,你们若想买,十元一张。」

河口断桥,在韩战被美军炸毁,对岸是朝鲜。(图由作者提供)

朝鲜哨所。(图由作者提供)
下一站是去河口坐游船看朝鲜。在河口码头,我们看见了毛岸英的雕像。他是毛泽东的长子,在朝鲜战争中参军入伍,从这里──河口渡江,奔赴朝鲜战场。
游船刚一启动,河口的断桥便映入眼帘。这眼帘在战火中被美军炸毁,如今江面上只剩下几座乌黑憔悴的桥墩,桥墩上长满了野草。几只鸟儿掠过江面,飞越残桥,那一瞬间穿越了历史的尘烟。
游船窗外是朝鲜的乡村风光。一片一片的农田铺展在江岸,可以看见农民在耕作,田间小路有骑自行车或驾驶三轮车的身影。没过多久,一个简朴而突兀的哨所进入视野。导游说,常有执勤的哨兵,但今天没有露面。
哨所附近,围墙之中,有几栋白墙黑瓦的建筑,显得警戒森严。导游告诉我们,那是女子监狱。她的话让我陷入沉思:那些被关押的女子,究竟犯下何种罪行?她们能否逃离,能够重获自由?我开始幻想:她们若爬出围墙,跳水江中,游到中国的岸边,命运是否就此改变?而现实与想像总有遥远的距离。

河口,鸭绿江江面狭窄处,对岸是朝鲜。(图由作者提供)
神祕的女子监狱。(图由作者提供)
河口,志愿军雕像后面是朝鲜。(图由作者提供)河口这边的游船只能看农村风光,要看朝鲜的城市风景,必须去丹东市区码头坐船。导游说,从河口这边看到的朝鲜更真实,市区那边隔江看到的朝鲜,很多是面子工程,一排排的高楼大厦,但是那些房子没有玻璃和电梯,有的房子甚至没有打地基,看样子要垮不垮的。
旅程就快结束了,我们的大巴车沿着鸭绿江开向丹东市区,导游告诉我们,丹东有两座断桥,河口断桥我们已经看了,而市区的鸭绿江断桥是打卡热点,断桥曾经连接丹东与朝鲜新义州,是铁路、公路两用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为阻止中方物资援助朝鲜,对这座桥进行轮番轰炸,被炸得只剩下四分之一的残躯,如今成了战争纪念地。
导游正说着,车内有人指着江对面一栋栋的小别墅,赞叹朝鲜人的居住环境。导游说,那是朝鲜将军楼,只有高级军官才有资格入住,有年闹洪水,将军们搬家了,搬家的时候把玻璃也卸走了,因为玻璃在朝鲜极其珍贵。有游客说,在游船上时,他看见朝鲜农村的房子没有窗玻璃,用的是塑料布和木板。导游说,这在朝鲜很正常,但是朝鲜人民心态平和,幸福指数高,政府什么都管,免费的医疗、教育和住房。

在河口游船所见到的朝鲜农村风光。(图由作者提供)
河口码头,毛岸英的雕像。(图由作者提供)
手握金日成,心想事成。(图由作者提供)车内一个大妈不屑地说,窗户没有玻璃,免费的医疗能好到哪儿去?导游说,地区差别大,平壤人能享受最好的资源,平壤之外,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车中有个中年男子说,五年前,他跟团去过朝鲜四日游,行程路线、一日三餐、观看的表演都是统一安排好的,你若想自己出门找家餐厅,不行,在街上找个人聊聊天,不行!一切都是演戏,一切都是预制,他觉得还不如在丹东的半日游,至少我们在游船上能看到真实的朝鲜。
我于是向导游打听野团的信息,还可以跟军人握手合影。她说疫情前有野团,走偏远口岸,坐边民的船渡江,去朝鲜的村庄短暂停留,现在管得老严了,根本别想,从前游船可以离朝鲜那岸很近,新冠爆发后,中方的船与朝鲜的岸必须保持在100米以外,因为金正恩怕把病毒传给了朝鲜。众人听了都笑了。旁边有游客问,想走隐祕路线的野团,多给钱行吗?导游摇头:多少钱都不行。

河口,边境线上的铁丝网。(图由作者提供)
远看河口断桥。(图由作者提供)
导游是一位85后,满族人,出生并成长于丹东河口。她回忆说,小时候常常和对岸的朝鲜孩子一起玩耍。我们问她会不会朝鲜语,她笑着说会一点点。因为那些朝鲜孩子中文讲得很流利,中国孩子便「偷懒」了。
她说,对岸的朝鲜人表面看上去沉稳淡定,内心深处还是向往中国。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她回忆起自己孩子五岁那年,特意把一些小孩的旧衣洗干净,打包送给对岸的一位朝鲜孕妇。那孕妇神情平静,没有拒绝,也没有感谢,保持着体面而克制的自尊。

朝鲜文化村,展示朝鲜文化。(图由作者提供)
鸭绿江边的标语,现在不可能有野团。(图由作者提供)导游说,疫情刚爆发,金将军就关闭了边境大门,闪电般切断了人员与货物流动,让丹东很受伤。两岸都装了滚龙铁丝网,中国还有红外线监控。导游家辖区的派出所已经向居民传话:严禁与对岸接触。
我们的团是在「鸭绿江断桥」处解散。我回了酒店,躺在床上,把朝鲜的照片发给朋友炫耀,朋友说,她怕死,手拿美国护照,没那么肥的胆,纵然混在一群同胞中间,毕竟进入北韩监控,冒险的代价太大了吧?奥托(Otto Warmbier)的案件还不够震撼吗?奥托不过在墙上顺了一幅画,就被判了15年劳改。
夜幕降临,我漫步到鸭绿江畔,脑中还在回想与朋友的对话。江边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与江对岸的朝鲜形成鲜明对比。那边也有零星灯光,却显得拘谨沉静,我站在灯光下凝望对岸:黑暗中有多少双眼睛,或冷漠,或好奇,旁观这岸的喧哗与繁华?
一江之隔,看两个世界,看川流不息的大卡车,在长桥(友谊桥)上轰鸣而过,我的眼睛追着一辆又一辆的大卡车,我开始猜想:那里面装的是什么?钢铁、谷物、玻璃制品?或许是朝鲜急需的物资?桥梁在夜色中隐约颤动,空旷的震响,似乎在隐忍着憋屈的重量,桥的那一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命令与协议?

朝鲜文化村,展示金日成的故乡。(图由作者提供)
夜色中的友谊桥,桥那头是朝鲜。(图由作者提供)鸭绿江边,有个小贩抱着一头白狐狸,向游客兜售合影的生意,一个老人对小贩摇头。老人银丝满头,却梳理得一丝不乱,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从容。我和他不觉间攀谈起来,他今年78岁,退休前是哈尔滨某中学的校长,他来丹东看他的妹妹。
他告诉我,友谊桥是日本人建的,日本殖民东北时期,火车从长春出发,经由丹东、平壤,直抵釜山。那是一条殖民与军需的钢铁动脉,也是一条贯通朝鲜半岛南北的运输长线。当时的日本不仅霸占了东北,也统治朝鲜半岛,从长春到釜山的运输线,是为日本提供军队和物质的运输,当然,也为人民交通出行提供了方便。
那时候的丹东叫安东,那时候的中国贫穷落后,但是安东繁华热闹,商铺林立,码头配备现代化设施,大船小船在江面上络绎不绝。城里的马路是沥青路,路两旁有百货商店、图书馆、咖啡馆、电影院、温泉旅馆。人民生活丰富多彩,夏天有合唱比赛与夏令营,冬天有滑雪活动,还有滑橇比赛。
我忍不住发出感慨,就算是穿越到那个时代也不违和。想想真是奇妙,如今从平壤到首尔根本无路可走,但那个年代的铁路东西南北贯通,连成了一片。
月亮悄然升在了半空,月光落在被美军炸毁的断桥上,曾经轰鸣南北的火车,猛然在时光的深处回响。我在想,今生是否还有机会?能坐上从长春到釜山的列车,穿过群山与河谷,抵达鸭绿江,在铁桥上轰隆而过时,再看一眼丹东。当列车驶向朝鲜半岛的内陆,一路南下,停靠平壤,停靠首尔,奔向大海拥抱的釜山码头。

丹东市区,江对面是朝鲜,可以看见「红太阳楼」。(图由作者提供)
朝鲜文化村,展示朝鲜传统文化。(图由作者提供)
鸭绿江畔的生肖蛇,对岸的朝鲜没有亮灯。(图由作者提供)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