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折扣」、「惊喜价」、「50% off」,这些促销字眼让人挪不开眼,但其真实性,却有待考究。NEXSTAR传媒报导,两位美国消费者日前向联邦法院提起集体诉讼,指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Amazon)在年度「Prime Day」促销活动中,以虚假标价营造折扣假象,涉嫌误导消费者、违反消费者保护法。
该诉状指出,亚马逊在2025年7月举行的为期四天Prime Day活动,标示部分商品的「原价」(List Price)远高于实际售价,再以所谓折扣价出售,营造巨幅降价的印象。诉状举出多项具体例证,其中一款耳机被标示为原价179.95美元,折扣44%后销售,但事实上该商品在过去数月从未以该原价出售,实际售价介于130至160美元之间;另一款儿童平板电脑原价被标为119.99美元,折扣40%后促销价为72.28美元,但其过去三个月的市场售价多在50至85美元之间,所谓「促销价」并不低于日常售价。原告认为,亚马逊以虚构原价制造「限时优惠」的假象,诱使消费者冲动下单,违反公平交易原则。
两位原告分别来自加州和马里兰州,他们称亚马逊「引诱那些在市场上货比三家寻找更优惠价格,或等待以更优惠价格购买商品的购物者。」
亚马逊发言人拒绝回应Nexstar关于此诉讼的置评请求。原告律师表示,由于案件仍在进行,暂不评论具体细节。亚马逊在促销活动期间,曾宣称消费者「节省数十亿美元」,但若原价标示本身失实,该数据真实性势必受到挑战。
这并非亚马逊首次遭遇类似指控。今年9月,该公司曾因会员招募与取消条款争议,达成25亿美元和解。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在2021年川普第一届政府执政期间,开始调查亚马逊Prime订阅行为。FTC认为,亚马逊故意为没有订阅Prime会员的顾客设定购买商品的障碍。在某些情况下,亚马逊会向消费者提供一个完成交易的按钮,但并未明确说明是否也会让他们加入Prime会员。此外,FTC还指Amazon取消订阅过程过于复杂,其领导层放慢或拒绝原本更容易的取消订阅变更。
不少华人消费者对此深有同感,表示在购买前都会透过比价网站或历史价格查询工具核实是否真的划算。亚马逊长期会员叶女士表示,Prime Day的确能找到优惠,但多集中于大品牌或亚马逊自营商品,「如果是名牌电器、手机或家用品,折扣通常比较实在;但一些不知名品牌所谓的大降价,就可能是价格游戏。」她提醒,网购时不要轻信折扣,可通过第三方价格追踪工具比价参考。
诉状指出,这款耳机被标示为原价179.95美元,折扣44%后销售,但该商品在过去数月从未以该原价出售,实际售价介于130至160美元之间。(取自该案诉状)
亚马逊(Amazon)被指在「Prime Day」促销活动中,以虚假标价营造折扣假象。(取自该案诉状)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