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华人社区,「月嫂」往往由年长女性担任,象征着经验与照护的延续。但近年来在美国,愈来愈多新世代华人,开始以更专业的培训与多元文化背景,投入孕产与育儿照护工作。她们以导乐(Doula)为名,尝试将情绪支持、文化理解与教育陪伴结合,为家庭打造更贴近当代需求的产后照护模式。
「导乐」(Doula)源自希腊语,意为「陪伴的女人」。在美国,导乐指的是在怀孕、生产与产后阶段,为母亲提供非医疗性支持的专业人员,内容包括分娩陪伴、情绪疏导、母乳指导与新生儿照护等。不同于月嫂的手把手服务,导乐更强调教育与心理层面支持,帮助家庭建立育儿信心。
生活在南加、现年30出头的许嘉珊(Priscilla Hsu)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台湾移民第二代。她原本在非营利机构工作,疫情期间决定转换跑道。「我之所以成为导乐,是因为在纽约经历过一次大手术,当时远离家人,有位素未谋面的志工陪着我,那份支持让我深受感动。」她说,「我认识的许多导乐,都是因为某段经历让她们希望改变未来的生育经验。」
但她也坦言,这份工作在华人社区仍然罕见。「我认识的导乐里其实没有太多亚裔。」她说,「感觉白人和非裔比例较高。」她认为原因可能是亚裔社群里没有从事这类照护工作的传统,「而且导乐工作不仅辛苦且收入不够稳定,如果没有伴侣或其他支持,不太容易长期做下去。」
虽然是在美国接受专业培训,许嘉珊对华人习惯的「坐月子」文化也较为了解,但她并不会完全遵循传统月子的流程。「我希望帮助家庭了解背后的逻辑与意义,而不是仅仅遵守规条」。
许嘉珊的客户包括不少第二代华裔母亲。她观察到,代际与文化在育儿方面的不同容易引发冲突。「上一代强调传统与纪律,年轻一代更在意心理健康与自主发展,」她说,「我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为父母与子女间搭起桥梁。」
在南加尔湾,Cooings Doula Care是另一个正在改变传统的团队,成员也以年轻华人为主。Cooings Doula Care是在联邦注册的生产与产后导乐机构之一,尝试把亚洲月嫂的细致照护与美式导乐的情绪支持结合,打造出跨文化的新型孕产服务。
教育经理Ruby Liu指出,传统月嫂多为个体服务、且服务期有限,「而我们是团队服务,除了导乐外,背后也、还有顾问与线上团队,从孕期到产后阶段都会持续提供支持与解答。」她说,除了婴儿照护与产妇康复外,导乐也会关注情绪健康与母乳哺育,并具备急救与心理沟通训练。
Ruby也是一名九零后,她职涯起点源自学生时期。「在美国东岸念书时,我做过带孩子的兼职,」她说,「那时只是几个小时的临时工作,但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后来就去接受专业训练。现在加入公司后,我觉得这是可以当成长期事业来做的。」如今,Ruby不仅是一位专业「导乐」,还是国际认证的哺乳顾问、亚洲产后陪护联盟认证的导师。
截至目前,Cooings Doula Care已服务近500个家庭,遍及洛杉矶、西雅图、湾区、纽约与芝加哥。许嘉珊则已陪伴超过25个家庭、参与25场分娩。两人虽来自不同路径,却共同代表着同一股力量——年轻的华人照护者正以专业与共感,挑战传统的文化框架,让「照顾」成为一份值得被尊重的职业。
Cooings Doula Care尝试把亚洲月嫂的细致照护与美式导乐的情绪支持结合,打造出跨文化的新型孕产服务。(Cooings Doula Care提供)
许嘉珊因为在一次医疗经历中感受到志工的温暖,决定放弃原本在非营利机构的工作,成为一名导乐。(Priscilla Hsu提供)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