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加州华人侨团活动中,办桌往往是展现社团规模与盛大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农历春节、国庆,还是校友会、宗亲会的周年聚会,圆桌宴席始终扮演拉近侨情、凝聚人心角色。然而,这项传统虽在海外延续,却也暴露出不足,例如嘉宾发言,台下常有人讲话;不守规矩,拥台前抢拍照;未受邀混入场内「蹭吃蹭喝」等,值得反思与改进。
侨社活跃人士孙伟指出,社团办桌承载华人传统文化的人情世故与礼尚往来。谁办活动,其他社团就要「给面子」,至少买一桌以示支持。桌价随场地与餐厅档次不同,有时每人100美元,也有150美元起,10人一桌往往就要千元以上。随着物价上涨,桌价也水涨船高。菜色则依需求而定,若要彰显档次,龙虾与海鲜少不了。在一些主流酒店举办的宴会,还会搭配牛排、鱼排或鸡排,既保留传统,又融入美式风格。
办桌最讲究的,仍是座次安排。孙伟强调,主桌一定要留给资深侨领、受邀领事馆外交官、各级民选官员与政府代表,这不仅是对贵宾的尊重,更彰显社团影响力的重要环节。主持人要逐一介绍嘉宾,让受邀者感受到排场与荣耀。为增加活动亮点,主办方还会准备礼品,如购物券或伴手礼。过去流行赠送书画作品,近年逐渐淡出,但在筹款拍卖环节,书画仍有登场。
礼仪也不可忽视。孙伟特别提醒,参加社团办桌,切忌奇装异服,否则会被视为对主办单位的不尊重。办桌活动的细节方面,仍有不少待改进之处。最为人诟病的,是致词环节常见的尴尬场面:贵宾在台上演讲,台下不少人却自顾聊天,甚至在主办方多次提醒、工作人员举牌要求安静情况下,依然有人不以为意。多年来,这种现象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对讲者与主办方而言,是一种不尊重,也削弱了整场活动的庄重感。
随着智慧手机普及,会场秩序也面临新挑战。孙伟观察到,不少人喜欢拥到台前抢拍照,造成场面混乱;有人不遵守安排,自行串桌敬酒聊天,甚至还有未受邀者混入场内「蹭吃蹭喝」,令主办方十分头疼。
台侨社团活跃人士邱启宜则从饮食角度谈起。他表示,主持办桌活动,菜色通常以十道为标准,象征十全十美。必有鸡鸭,寓意家业兴旺;必上整鱼,祝福吉庆有余;结尾则少不了甜汤或甜点,带来甜美收尾。若场上有长辈,寿桃更是不可或缺。传统上,主办者还准备盒子或袋子,让宾客将剩余菜肴打包回家,既不浪费,也延续分享的心意。
至于座次,邱启宜更是谨慎,他会尽量避免将立场不同或个性强烈的宾客安排在同桌,以免造成不愉快。他也提到,即使事先声明「不收礼金」,仍有来宾坚持送上红包。这些都必须详细登记,日后回礼时还要「加倍奉还」,否则会被认为失礼。
传统侨社活跃人士张自豪则强调,办桌最核心的是凝聚人心。贵宾桌虽然价格较高,但菜色绝对一视同仁,不会厚此薄彼。他说,许多侨社成员来自广东、香港,因此在春节办桌时,特别喜欢安排寓意吉祥的「发菜」与「白云猪手」,既符合传统,也满足怀念乡情需求。
华人办桌传统活动,尚有改进空间。(记者启铬/摄影)
社团办桌,往往出现嘉宾台上致词,台下嘈杂,让主办者不得不提醒。(AI生成图片)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