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先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吴德恺(De Kai)近日出版新书「Raising AI: An Essential Guide to Parenting Our Future」,以「AI是我们的人工孩子」为隐喻,呼吁人类必须承担父母般的教养责任。
早在1990年代,他便率先研发全球首个大规模中英自动翻译AI系统,并于1995年放上网路,开启跨语言即时交流的新时代。这项突破奠定了Google Translate、Yahoo Translate与Microsoft Bing Translator等系统的基础,也让他被誉为「全球线上翻译的开路人」。
吴德恺回忆:「当时网路内容九成以上是英文,中文几乎被忽略。」他凭藉在柏克莱加大的博士研究成果,提出以机器学习、类神经网路与统计模型处理自然语言,取代传统规则式翻译,首度让AI能自行「学会」中英文转换。
吴德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父母均来自上海,因战乱辗转台湾、香港、日本后赴美留学。他自幼在美国中西部成长,深知跨文化沟通的难处。他强调:「学习另一种语言或音乐,能显着提升认知与理解力,这也是我选择将AI应用在翻译上的初衷–帮助不同群体理解彼此。」
然而,十年前他惊觉,自己开创的技术却在社交媒体、推荐演算法与搜寻引擎中,被用来制造分化与恐惧,反而加剧对立。他形容这是自己的「奥本海默时刻」:「AI应该帮助人类理解彼此。但如今却被用来让人们只理解自己的族群,对外界愈发陌生,甚至走向仇恨与去人性化。」
除了学术突破,吴德恺2019年也曾受聘为Google首届AI伦理外部谘询委员会成员。他指出,单靠政策或科技公司的「防护栏」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AI学习的是人类日常行为。「我们才是AI的训练数据。如果人类充斥偏见、八卦与仇恨,AI也只会学到这些。」
他强调,如今人类是最后一代能亲手「养育」AI的世代。「未来AI将更多由AI自身设计与训练。我们现在的选择,将决定它们是否能培养出真正的同理心,帮助人类走向理解与合作。」
对吴德恺而言,AI的未来不仅是科技问题,更是文化抉择。他警告:「我们必须学会当好父母,否则就会被自己养坏的孩子反噬。」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