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快速发展,越来越多聊天机器人被用来取代或辅助心理谘商。有不少人认为,AI稳定、温柔,永远展现支持态度,就像个理想的谘商师。近日,psychologytoday报导指出,AI虽然能「扮演」谘商师的角色,却缺乏真正治疗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例如不完美与有限性,而这些,才是帮助人改变的关键。
报导中表示,聊天型AI多半被设计得过于「迎合」,不断收集使用者的偏好,迎合使用者情绪,给出正面回应,但这些回应本身可能是有害,而这种舒服的「被理解感」,可能让人逐渐失去对现实的判断。像是曾有聊天机器人鼓励用户杀害亲人,或建议他们停止服药、服用毒品,甚至自残的案例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艾琳・韦斯特盖特(Erin Westgate)表示,心理治疗中不仅是单纯安慰,最关键的是与谘商师一同建构「人生叙事」的过程,从谈话中看见不同视角,重新定义自己的经历。她强调,一位合格的谘商师会适时引导个案远离有害的想法,帮助他们走向更具韧性、更具连结感的人生观。但目前的AI没有能力进行这种判断。
此外,精神分析学派也早就指出,「成长来自于挫折与失望」。精神分析师唐纳德·威尼科特(D.W. WinnicottH)曾提出「够好母亲」(good enough mother)概念,认为照顾者的不完美,有机会让孩子发展出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样地,谘商师在治疗中不可能是完美的——他们可能无法即时理解、偶尔让人失望,但正是这种「不总是被理解」的经验,更能让个案学会承担自己的人生。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Carl Jung)也曾说过:「对病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总是被理解’更难以忍受。」他认为,谘商师承认自己的有限性,是让个案保持现实感的重要关键。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