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28歲男性每天到圖書館拚國考,為了不被干擾,從早上都戴降噪耳機直到回家,直到最近出現耳悶、耳鳴以及頭暈等症狀,甚至睡覺時耳中不斷出現嗡嗡聲影響情緒,就醫才發現是降噪耳機使用過久,導致聽覺過度補償反應,如果持續不節制,恐會造成聽力退化。
台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田輝勣指出,許多上班族、學生通勤、工作到睡前放鬆,無線耳機一戴就是好幾個小時,尤其新一代耳機主打「主動式降噪」功能,只要輕輕一按,周圍世界彷彿瞬間靜止,不會聽到任何噪音,看似提升生活品質,卻悄悄埋下健康風險。
他說,降噪耳機會偵測環境噪音並製造「反向聲波」來抵銷,雖然可以製造處「真空式安靜」,但耳朵內部其實一直在接受「抵銷後的訊號」,內耳毛細胞和聽覺神經必須持續調整壓力與敏感度來維持平衡,就像肌肉一直維持緊繃狀態,時間久了會疲勞甚至受傷。
此外,長時間在極度安靜環境中,大腦的聽覺中樞會啟動放大機制,把微小聲音放大,以維持對環境的感知能力,這種補償作用短期內不一定感覺得到,但當耳機一拿下,反而會覺得周圍聲音太大、難以適應。不少民眾拿下耳機後反倒會有耳鳴、頭暈或覺得環境變得刺耳的不適感。
田輝勣說,如果在高噪音環境同時開啟降噪又聽音樂,為了抵抗被降噪吸走的低頻,耳機會自動提高音量或增強某些頻段,長期下來對聽力的傷害比單純聽大聲音樂還高,對於高風險族群例如超長使用時間、對聲音敏感或容易頭暈、已有耳疾(如中耳炎、梅尼爾氏症、聽力損傷)者,都容易讓症狀惡化。
他說,治療方式包括藥物調整血流或減壓,若是神經過度敏感,會搭配聽力復健與聲音治療,透過環境音重新訓練大腦。若伴隨焦慮或睡眠問題,甚至需要心理或行為治療介入,早期治療往往恢復快、效果好,但拖延過久,聽力細胞一旦受損就無法再生。
他說,使用耳機應遵守60/60原則,也就是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且連續收聽時間不超過60分鐘。單次使用耳機要休息10到15分鐘,讓耳朵重新接觸自然環境聲,也可選擇「通透模式」而非全降噪,保留部分環境音讓耳朵不至於完全隔絕。另外,避免在極度安靜下聽大聲音樂,萬一真的出現「耳鳴持續超過三天」、「頭暈合併走路不穩」、「突然聽不清楚別人說話」,就應該立即就醫,保護重要的聽力。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田輝勣指出,使用耳機應遵守60/60原則,也就是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且連續收聽時間不超過60分鐘。(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提供)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