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古代春秋時期屬古皖國的封地,故又稱「皖山」,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位於安徽省安慶潛山市西北部,是大別山東南餘脈。漢武帝曾封之為南嶽,因而又叫「古南嶽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489.8米。
去年5月末,我遊覽天柱山。頭夜下了整整一宿雨,清晨天陰。7點半後我乘大龍窩索道上山,看到山下眾峰雲霧飄緲,雲霧茫茫。一忽兒陣陣雲霧飄來,索道上方的山峰慢慢隱沒在雲霧深處。
下了索道,山上霧氣瀰漫,飄散著零星雨滴,空氣濕潤如水,山巒綠松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我身在雲海中,像似漫步在仙境。
天柱山風光。(圖作者提供)
在雲海中拾階而上。上山路上必經過古南嶽亭,該亭為紀念漢武帝而命名。一路上怪石林立,奇峰突起。眼前看到的都是成千上萬個碩大無比的卵石,堆積成山。用專業詞彙說,就是花崗岩崩塌堆積地貌。萬千卵石,千奇百怪,萬物萬象,無不畢具。於是我憑藉想像力,手操命名權,或自命名,或改命名,使眾石均得雅名脫穎而出,獲得生機。
經過象鼻石時,我看到除象鼻、象頭惟妙惟肖外,發現還有象後身,首尾連起來看就是活脫脫的一頭臥象。我覺得「象鼻石」之名格局小了,於是我改其名為「臥象石」,顯得更為大氣並恰當。
臥象石。(圖作者提供)
拐彎上行,步入上百米的通天谷。途中有巨石懸空夾在兩崖中,仿如泰山壓頂;又有迎賓松伸枝歡迎遠方來賓;再有海豚給遊客表演仰頭吞食;末了還有蓮花盛開獻給客人,景色五花八門,光怪陸離。
海豚仰頭吞天。(圖作者提供)
穿過通天谷後,我進入神祕谷。這是由峰巔崩塌的巨石疊置而形成花崗岩崩積洞群,道家尊為司元洞府,以等同於洞天福地。全長600餘米,有逍遙宮、迷宮、龍宮、天宮,真是洞上有洞,洞內有洞,洞洞相連,神祕莫測。在穿越途中,有皖公神相、邀月松、滴水穿石、大象吸水、平衡石、鸚鵡石等景觀,引人注目,令人讚嘆。出了神祕谷,我就登上了天池峰。
犀牛望天。(圖作者提供)但見天池峰上,仙氣靄靄,濃霧瀰漫,不辨物象,四處白茫茫一片皆不見,自然無法看見遠方的天柱峰,我大嘆「遺憾」。
我只得從天池峰頂往下走,去看一線天。經拜嶽台,上青龍背,下潛龍窟,攀朝天階,歇抱翠亭,望登仙峰,直下煉丹湖。這一路上有天女花、兄弟松、臥牛石、烏龜望山、蝸牛問候、犀牛望天等奇觀,一步一景,不一而足,聊慰未見天柱峰之憾。
濃霧愈來愈重,10米開外看不清人臉,我棄乘索道,邁步下山;走到牧羊河索道,買了票正準備上索道,卻發現山麓下大地上,皖河穿梭於潛山城,景色優美。聽說後山風景更美,於是我從山後繞上去,到達打坐石;這塊巨石表面平整,畫上八卦陰陽魚,據傳,禪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曾於斯地結庵靜修、坐禪傳道。
頭一天遊覽沒能看到天柱峰等諸峰美景,意猶未盡。隔天晴空萬裡,碧空如洗,沒有一絲雲彩,我興致昂然,再上天柱山遊覽。
早晨7點半乘上大龍窩索道。上山途中,狂風呼嘯,吹得轎廂左右晃動,我泰然自若。下索道到山上,風勢更猛,呼呼猛颳,怕帽子吹走,便把衣服的帽兜戴上。我拾階而上,到古南嶽亭,讀碑文《古南嶽亭記》,碑中詳述了天柱山被尊為南嶽的歷史淵源。
又到了象鼻石,我仔細看了下,象頭與象尾是分離的兩塊巨石,中間有茂密樹木連接遮蓋,看上去成一塊石。基於霧游時的感受,我更堅定了改名為「臥象石」的想法,因為這個名字更符合它的氣勢與形態。拐彎上行來到通天谷,出谷上行右拐就到了海豚呑天石,我看到了三台峰、飛來峰、銜珠峰等三峰相連,彷彿是三兄弟。飛來峰頭頂一巨石,猶如天外飛來,故當地人稱「飛來石」。更有趣的是三台峰外側分裂出一次峰,頂上有如一隻公雞引領高吭,下臨錦繡大地,人們起了響亮的稱呼「金雞唱皖」。
飛來峰上飛來石。(圖作者提供)
繼續上行,從泰山壓頂底下通過,再上行來到高隱亭,看到望夫石,猶如女子翹首盼望。我隨後進入神祕谷,終於看到了昨天沒看清的皖公神相,有鼻有眼、有嘴有耳、還有下巴,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皖公神相。(圖作者提供)
天柱山地區曾是古皖國的封地。皖伯大夫,賢明德政,被後人尊為「皖公」,所以天柱山又稱皖公山。大自然也為皖公的賢德所折服,為其刻畫了輪廊分明、威慈相濟的真容,留傳後世。
經過邀月松,上行到白居易題詩處,我高聲誦讀《題天柱峰》:
太微星斗拱瓊宮,聖祖琳宮鎮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
玉光白橘相爭秀,金翠佳蓮蕊鬥開。時訪左慈高隱處,紫清仙鶴認巢來。
白詩以恢宏的語言與豐富的想像,描繪出一座氣象萬千、兼具神話色彩與現實意境的天柱峰。
我再次上行到了滴水穿石和大象吸水處,看到昨天盛開的天女花枯萎了,當下心生憐憫。可我轉首突然發現山頂上烏龜望遠石,甚是可喜,心情才又開朗起來。我再上行,就到了天宮;經平衡石景觀,就到了天池峰,天柱山第二高峰。
站在峰頂上,我終於看到了天柱峰。只見湛藍澄清的天空下,天柱峰傲然挺立於眾峰群山之上。峰頂上鐫刻著「中天一柱孤立擎霄」八個紅色大字。目光低頭看腳下的天池峰,啞然失笑,在峰頂只有一米見方的小水坑,也叫天池?
經過天柱峰標高處,我到來雙乳峰跟前,實際上是一塊巨石,分岔出雙尖峰,雙尖上凸出兩點極似兩隻乳頭,好像把女人的前胸截下來放在這裡展示,真是形神兼備。雙乳峰前右轉,傳說中漢武帝曾手植凌霄於此,旁有如御座般的帝坐石與擱筆台,相映成趣。
我左轉踏上下山路,往前拜嶽台,這裡是古代帝王祭拜南嶽之地。西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登臨天柱山,設台拜祭,封天柱山為「南嶽」。往下走,山體上鐫刻著李白詩《江上望皖公山》:
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李詩寫出了險峻挺拔又秀麗清幽山景的靈異。
我下行至天樂台,看到巨龜喝乳石,不由忍俊不禁,捧腹大笑,難道烏龜想吃人奶?
巨龜喝乳。(圖作者提供)我再下行,來到仙人洞,又稱「柬之洞」,北宋御史大夫李柬之曾在此留宿。接著來到青龍背,此處能居高臨下俯瞰煉丹湖全境。我從「小心坡」下山。不久我發覺錯過了天柱峰和一線天,趕緊又上山返回到拜嶽台。走向一線天時才發覺,原來一線天就在天柱峰半山腰,就是剛才我在天池峰頂看到的景象,而現在我也如願走在天柱峰腳下。下了一線天,我走上了另一岔道到了蓬萊峰。蓬萊峰峰頂呈山脊狀,細長狹窄,三面為斷層形成的陡崖,如刀削般高峻險惡。
離開蓬萊峰,我又原路返回,從小心坡直下到「陰陽隔」。又下行至臥牛石,過步雲橋。在橋上我看到了烏龜問候蝸牛的溫馨一幕。走下潛龍窟,再上朝天階,我終於看到了萬笏朝天的宏偉壯觀。峻峭的花崗岩巨石朝天而立,彷彿古代朝堂上大臣朝見天子時手持的狹長笏板,右側的孤峰就是天柱峰,遠望如天子一般,故名「萬笏朝天」。
神龜問候蝸牛。(圖作者提供)
在煉丹台稍事休息後,前往迎真峰下山路,途中有孔雀開屏、鯉魚望龍門、飛虎石、試劍石、尖嘴魚頭等景觀,賞心悅目。
試劍石。(圖作者提供)
續往下走到達東關群峰觀景台,極目遠眺,但見迎真峰、覆盆峰、天獅峰三峰相依相伴,彷彿親如兄弟。上行到還丹亭,穿過洞連洞、洞套洞的洞谷;一刻鐘後來到打坐石,鳥瞰山下大地景色,與昨天所見又有不同。我乘索道下山並換乘景交車出園,結束天柱山之遊。
天柱峰。(圖作者提供)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