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小明近來感覺身體怪怪的,無論睡多久都感覺疲倦,上課難以集中精神,寫作業變得困難,連與朋友聚會也興致缺缺。他一度以為自己是變得懶惰,卻在心裡感受前所未有的挫敗。醫師提醒,這些看似只是單純「累」的狀況,其實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警訊。
另一位上班族阿華,職場上突然陷入低潮,經常出現全身痠痛、頭痛與記憶力下降,即使在家休息整整2天,周一回到辦公室仍像沒睡醒一樣,效率明顯下滑,焦慮感也隨之而來。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一種複雜疾病,特徵是超過6個月的極度疲勞,且無法透過休息緩解,也沒有其他疾病可以解釋。
楊聰財說明,患者往往不只感到持續無力,還伴隨一連串身體與心理症狀,包括睡眠障礙、肌肉或關節疼痛、頭痛、喉嚨痛,甚至淋巴結腫大;在心理層面,則可能表現為專注力與記憶力下降、情緒低落、易怒,甚至引發焦慮或憂鬱。
楊聰財說,慢性疲勞最可怕的是形成惡性循環。許多人因為擔心表現下滑,不斷逼迫自己更加努力,卻忽略了身體已經亮起紅燈。隨著症狀惡化,學業或工作能力下降,帶來更大的挫折與焦慮,心理壓力反過來又加重疲勞感,使人陷入「愈努力愈累」的泥沼。如果沒有及早察覺並調整,身心狀態只會愈來愈差。
楊聰財建議,當懷疑自己出現慢性疲勞症狀時,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尋求專業協助,由醫師評估,排除其他潛在疾病,並獲得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在醫療協助之外,調整生活習慣同樣關鍵。
例如,建立規律作息,讓睡眠時間保持穩定;在身體許可範圍內進行輕度運動,像是散步或瑜伽,幫助舒緩緊繃;飲食上則應避免高糖高脂,改以均衡攝取蔬果、蛋白質與全穀物,讓身體獲得持續能量。同時,透過深呼吸、冥想或正念練習等方式放鬆心情,並學會為自己設下界線,停止過度要求與無止境的責任累積,給予自己真正休息的空間。
除了身體層面的調整,「心力」的維護更不容忽視。楊聰財解釋,心力可以理解為心理能量,當長期透支,會讓人失去動力,對任何事物都興趣缺缺,情緒容易陷入低潮,甚至連專注與思考能力都受到影響。唯有學會在需要時踩下煞車,並主動為身心充電,才能真正走出慢性疲勞的陰影,找回健康與生活的平衡。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