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慷慨支付小費的顧客越來越少,但仍有一些人願意掏出金額不菲的小費,對提供服務的人表達謝意。華人快遞員分享工作經歷,指出並不一定富人區給小費多,「住公寓的人也很大方,白人長者給得最多。」
洛杉磯不少華人加入送外賣、快遞行業,這項服務性職業經常收到金額不等的小費。Lily張是DoorDash外賣平台派送員,依照平台指令,派送員在限定時間內從餐廳取餐、再親自送到顧客家中,小費是這行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令Lily印象深刻的一次,她送餐到聖蓋博谷一幢簡陋公寓,爬上樓梯,把熱騰騰的午餐放到顧客家門口,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太太出門表示感謝,並遞出一張20美元現金,這讓Lily很意外,「她已經在平台上付了5元小費,見面時又給我,但訂單不到20元,小費比餐費還要多。」
長者更願意支付小費,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亞馬遜生鮮」快遞員李梅也遇到類似場景,「白人老先生、老太太最大方,他們願意額外再給現金小費,並當面致謝,很有禮貌。」
李梅提到,不同區域的居民小費金額差距也很大。她的經驗顯示,富人區、好萊塢等地居民相對慷慨,「住在比佛利山、格蘭岱(Glendale)、巴沙迪那的人,小費給得多。」但李梅指出,並非所有住豪宅的富人都願意支付小費。有一次她搬著大箱礦泉水,爬多層樓梯,送貨到山頂上的獨幢別墅,主人不但沒有給小費,還指責快遞員放貨位置不對。「人和人的差距很大,有些人苛刻,有些人就特別和善。」
Lily分享第一次送餐,因為不熟悉外賣平台規則,再加上開錯路,花費一小時才把星巴克咖啡送到大樓保安手中。一路顛簸,咖啡也灑了一半,Lily當面致歉,本以為會被罵,沒想到保安大叔額外給5美元小費,並在評論區鼓勵她,「你的第一單做的非常好。加油!」Lily說,這5美元小費的意義讓她感動,「人們通過這種方式傳遞溫暖。」
還有一次,因為時間緊張,Lily從學校接完孩子直接送餐。年幼女兒幫忙拿飲料,對方看到孩子送餐上門,就多給10美元小費。Lily覺得很不好意思,「顧客是一位女性,她肯定覺得我們母女一起打工,生活不易。」
不過李梅的經歷則有些尷尬,她有一次送生鮮快遞,不小心打翻袋子裡的蕃茄醬,顧客收貨後直接在訂單上取消小費。對此,她也表示理解,「小費就是對服務的肯定,換作我也會取消。」這名華人快遞員指出,族裔區別也很大,「通常白人小費給得多,華人正常,非裔給得最少。」不過,這僅是李梅個人所見,並無具體數據統計。
有意思的是,商家的小費建議,對人們的支付影響非常大。比如消費者在「亞馬遜網站」(Amazon.com)下單,結帳時沒有小費選項;但是在「亞馬遜生鮮」(Amazon Fresh)購物,就有小費選項,消費者通常會默認商家的小費建議。對此李梅指出,同樣送一箱礦泉水,不同交易平台的訂單,她收到的小費完全不同,「大部分顧客不願手動修改小費,也不願手動取消小費,完全按照商家建議的選項操作。」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