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價持續攀升的南加州,用兩美元能買到什麼?答案或許藏在清倉倉庫店。這類店鋪的貨源多來自大型賣場或電商平台的尾貨、退貨與殘次品,每周定期補貨,並依天數逐步降價,最低僅需一美元即可「淘貨」。
在清倉倉庫店,不少顧客推著購物車選購商品,大多數為西裔消費者,也不乏華人身影。(世說新聞團隊/攝影)
記者團隊近日走訪位於南加州艾爾蒙地(El Monte)的「Bins and Deals」,恰逢店內「周三全場2美元日」,現場人潮絡繹不絕,不少顧客推著滿滿的購物車或拎著大袋戰利品,大多數為西裔消費者,也不乏華人身影。
走進倉庫,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貨品:衣物、鞋子、文具、玩具、居家裝飾、洗護用品,甚至還有小型家具與家電。衣物價格單獨標示為1件5美元、3件12美元,其餘大部分商品當日皆為2美元。部分家具與電器則以原價4至5折出售,相較於亞馬遜等平台的退貨商品,更顯實惠。
部分家具與電器則帶有標價,基本以原價4至5折出售。(世說新聞團隊/攝影)據了解,該倉庫每周五固定補貨,當日全場售價12美元,隨後每日遞減,至下一周的周三已降至2美元。現場牆面張貼「不退不換」購物政策,提醒消費者出手前需仔細檢視。店方在簡介中表示自身為「各類家居用品、電子產品、家電、服裝等的清倉經銷商」,貨源來自亞馬遜、沃爾瑪、Target、Home Depot、Lowe's、Kohl's、好市多(Costco)、Best Buy等大型零售商與電商平台,種類多元。
雖然周三屬於每個進貨周的尾期,不少商品已被挑選一空,但記者仍在貨架間找到頗具吸引力的物品:一雙原價40美元的涼鞋、一套標價近50美元的鍵盤滑鼠組合,以及兒童書包、玩具等家用品。衣物中也可見原價逾30美元的毛衣裙。整體來看,店內商品原價多落在5至50美元之間,折扣幅度介於5成至9成以上。
不過,作為尾貨與殘次品,部分商品難免有外觀或包裝瑕疵。若願意花時間細心尋找,仍有機會以低價換得高性價比的「驚喜」。
若願意花時間細心尋找,消費者有機會以低價換得高性價比的「驚喜」,比如原價40美元的涼鞋。(世說新聞團隊/攝影)類似的清倉倉庫在南加地區還有很多,有網友就曾在位於貝爾市(Bell)的一家倉庫花10美元買到電飯鍋,華人區也有愈來愈多折扣賣場。然而,近日有傳出消費者在這類倉庫購物時,買到「贓物」的案例。
律師劉龍珠指出,若購買或持有來源不明、價格遠低於市場行情的商品,就可能構成「接受贓物罪」(receipt of stolen property),違反加州刑法第496條。該罪最高可處3年徒刑及1萬美元罰款。
他解釋,法律會根據價格差異來判斷消費者是否「應該知道」該商品是贓物。例如一只市價3萬美元的勞力士手表若僅以1000美元出售,即便買主聲稱不知行情,也會被視為「明知」或「應該知道」是贓物。而若商品與正常市價差異不大,或因次品、瑕疵品而降價,則不一定涉及刑責。
專家提醒,消費者購物時務必選擇合法合規的倉庫。正規折扣賣場通常會持有營業執照與固定店面,貨源相對透明,這是保障自身權益的第一步。同時,當遇到價格明顯過低的商品時,應提高警覺,以免因貪小便宜反而觸法。
該倉庫每周五固定補貨,當日全場售價12美元,隨後每日遞減,至周四降至1美元。(世說新聞團隊/攝影)
收銀處分為現金和刷卡兩條通道。(世說新聞團隊/攝影)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