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低價包裹免稅進入美國的「小額豁免」(de minimis exemption)政策走入歷史,跨境電商與消費者陷入混亂。美國終止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稅規定,意味所有進口商品如今都可能被徵稅。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對於習慣跨境網購的民眾而言,無疑是一記重擊。南加不少網購族直呼,近期購買的商品除了原價,還得額外支付高達3成的關稅。
關稅衝擊 親身感受
南加華人劉小姐是新政的受害者之一。她是一位網購愛好者,常在各大電商平台購入衣服、鞋子,尤其是打折季,常能淘到價格誘人的商品。她特別鍾愛來自加拿大的知名電商品牌SSENSE ,但最近的一次經歷卻讓她開始對跨境網購心生畏懼。劉小姐透露,她於8月在SSENSE購買一條四折優惠的針織衫,稅前價格811美元,本以為撿到大便宜,卻在包裹抵達美國境內時,收到美國郵政(USPS)寄來通知,要求她支付283.16美元關稅。她當場驚呼「實在太貴了」,相當於支付商品價格的三成。通知還明確表示,若不在指定期限內繳納,就只能退回包裹。她無奈只得付錢,感嘆「這次真切感受到關稅的衝擊力」。
劉小姐補充,她之後收到SSENSE的電子郵件,稱今後所有商品關稅都將計入最終售價。她試著將一件500美元的商品放入購物車,發現要額外支付50多美元的關稅。她抱怨道:「這樣退貨很不方便,如果不合適需要退貨,關稅也退不回來,等於平白損失50多美元,網購成本太高。」
事實上,SSENSE近期也因美加之間新關稅政策,包括取消「小額豁免」,導致運營成本暴增,陷入流動性危機,不得不在加拿大聲請破產保護。
小額訂單 同樣中槍
劉小姐指出,原先僅有金額高於800美元的商品可能要課稅,如今可能任何小單都要課稅。她曾透過平台訂購美瞳和滴眼液,總計105.79美元,貨物由日本直接寄出,卻被DHL通知須支付34.71美元關稅,相當於原價的32%。她無奈表示:「以後可能都不敢跨境網購了,除非是美國完全買不到的商品才會考慮。」
關稅衝擊不僅體現在金額上,也拖累物流效率。南加華人何女士分享,她常從某英國品牌網站購買服飾,以往下單後3至5天就能收到。但這次,她於8月30日購買的兩條連衣裙,10天過後仍毫無動靜。她向客服查詢,對方回覆稱:「因近期美國稅費政策變化,我們的物流合作夥伴遇到更長的海關延誤。部分訂單被卡在海關,其他則因積壓而延遲發貨,因此暫時無法提供追蹤更新。」何女士感嘆:「跨境品牌選擇雖然多,但如果運輸延誤、又要繳關稅,成本實在太高了。」
小額豁免政策自8月29日起中止。國際郵政與電商物流體系隨之震盪,包括澳洲、德國、日本在內的郵政單位已宣布,暫停向美國寄送一般商品,僅允許價值100美元以下且被認定為「禮物」的包裹入境。
舒爾茲貿易法律事務所創辦人Michelle Schulz指出,消費者即便能下單,也常在貨物運送途中被要求支付額外稅費,甚至面臨包裹遭扣押風險。她直言:「人們會慢慢意識到,如今上網買東西,可能根本收不到貨。如果沒有繳清正確金額的關稅,海關將會直接沒收。」她透露,中國失去豁免政策後,美國每日進口免稅包裹數量已從400萬件驟降至100萬件。
拒絕繳稅 後果嚴重
目前跨境電商普遍採取兩種模式:完稅交貨(DDP),即賣家先代為繳稅,消費者收貨時無需額外付款,但商品售價已經過調整;未完稅交貨(DDU),由買家在貨物抵達時繳納稅費。若拒絕付款,包裹可能退回或銷毀。
專家提醒,拒絕繳稅後果嚴重。承運商可能向消費者提出商業索賠,甚至交由催收機構處理。除非收費「不合理」或違反合約條款,否則消費者需自行承擔風險。有些賣家可能會提供部分退款,但也有賣家完全不退。專家建議,消費者在下單前應仔細閱讀商品評論與物流政策。即使如此,若仍遭遇額外費用,也應立即與賣家或承運商交涉,並提供相關文件佐證。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