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許多民眾普遍認為大洛杉磯地區治安惡化,但根據ABC 7電視台報導,實際數據並非如此。今年截至8月,洛市暴力與財產犯罪,皆較去年同期下降17%;洛杉磯縣方面,凶殺與搶劫案已低於疫情前水準,僅重傷害攻擊上升22%,使整體暴力犯罪率小幅上升5%,入室竊盜則持續下降。專家分析,社媒過度渲染、犯罪節目流行與政治言論等,是導致民眾對治安的感受與實際有落差的原因。
ABC 7電視台報導,洛杉磯市今年前8個月,共發生超過1萬5000起暴力犯罪案,較去年同期減少17%;財產犯罪也同樣下降17%。
就整體洛縣而言,凶殺與搶劫案數,均低於疫情前;但重傷害攻擊案件,則上升22%,推升暴力犯罪總體數據增加5%。入室竊盜則持續下降,並未回到疫情前高點。
洛杉磯加大(UCLA)社會福利學教授黎普(Jorja Leap)接受ABC電視台採訪時表示,社群媒體對犯罪新聞的放大效應,加上「真實犯罪」影集與紀錄片愈來愈受歡迎,讓民眾在潛移默化中對治安感到不安。黎普指出,當今社會處於「集體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狀態。她說,許多人在尋求娛樂或放鬆時,其觀看的內容往往是殺人懸疑劇、犯罪紀實等題材,反而強化對社會危險的感知。
她也認為,無論保守派或自由派的官員候選人,其言論普遍傾向誇大治安問題,無形中讓民眾感覺社會正走向不安與混亂。即使實際數據顯示情況正在改善,也難以扭轉這種觀感。
雖然洛杉磯多項犯罪數據呈下降趨勢,但民眾對治安的焦慮感仍普遍存在。專家指出,媒體渲染、犯罪節目流行與政治言論皆加劇這種感受。(示意圖取自Pexels)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