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赴秘魯旅遊12天,行前對它悠久的歷史稍做一些瞭解,印加人於12世紀在秘魯這片土地發跡,15世紀設立京城於庫斯科,拓展帝國;到了第九代國王帕查庫特克,帝國達到頂峰,這個龐大帝國傳到第12代時,爆發內戰,兄弟鬩牆,最後由妾生的阿塔華帕登上王位,成為印加王朝第13位國王,命運之神似乎不眷顧他,最後被西班牙彼薩羅將軍用計誘騙而遭殺害,帝國殞落,終至滅亡。
首站來到利馬,它濱臨太平洋,海邊有座愛情公園,裡面有一對男女纏綿相擁的巨形雕塑,遊客喜歡來此打卡照像,當天天氣略顯灰濛,海邊有人從事水上活動如游泳、衝浪、劃船等,而空中也不遑多讓,五彩繽紛的飛行傘在天空滑翔,海天一色,構成一幅美麗畫面。
接著我們去了市區的米拉弗洛雷斯中央公園,公園內有美國前總統甘迺迪雕像,公園以收養貓咪聞名,到處可見貓的蹤跡,由專責機構管理餵食,貓咪每天養尊處優,個個肥嘟嘟,狀極可愛,當然公園也舉辦其他活動如舞會、寫生繪畫、小販販賣各種紀念品等。
舊城區的武器廣場也是吸睛景點,它是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周邊環繞西班牙式的建築物,歷史有百年之久,像是政府宮、主教座堂、總主教宮、市政宮及協和宮,當天遊人如織,盡其所能找尋自己的喜愛,用攝影留下美好的回憶。
第三天我們懷著興奮心情搭機赴古印加帝國的首府,飛機降落庫斯科機場後,隨即驅車前往欽切羅的農家參訪,沿途山路蜿蜒崎嶇,兩側布滿農田及零散村落,景致令人陶醉,到達目的地後,主人全家出動,列隊歡迎,載歌載舞,很熱鬧。酒足飯飽後,開始介紹如何編造手織布和印染技術,目的是希望我們掏錢買些紀念品。晚上住進附近烏魯班巴的聖谷旅店(Urubamba Sacred Valley),次日一早沒有活動,我和妻在山莊型的旅店隨意走走,這座休閒的度假中心,紅瓦石牆立於世,自成一格,裡面除了有客房、餐廳,更有一小型農場種植各種菜蔬,供應自家餐廳食用,並飼養了一些家禽和羊駝,最特別的是有間教堂,布置典雅莊嚴,供遊客靜思、默想、禱告之用。
下午參訪奧揚泰坦博(Ollantaytambo)遺址,簡稱歐雁台,這座遺址被群山環繞,是座天然軍事堡壘,易守難攻,整座山體充分利用,巨石呈階梯式往上層層堆疊,工程宏偉,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軍事、宗教、行政和農業。我們一行人跟著領隊前行,太陽神殿就在眼前,十分引人注目。唯部分被毀,當登高至一平台處,遠望對面山頭,有一座重要遺址平古伊魯納(Pinkuylluna) ,在它的左邊有一巨大岩塊,貌似一張憤怒的人臉,是印加人視為他們的創世神--維拉科查(Wiracochs),如今仍面露怒色,傳說是因西班牙人竊取庫斯科後,得寸進尺繼續進逼這座軍事堡壘,印加人退無可退,捍衛這片家園,在國王曼科二世帶領下打敗西班牙人入侵,是唯一一場勝利,但仍敵不過侵略者強力反撲,最後棄城逃到比爾卡班巴(Vilcabamba),隨即把這城定為新首都,一直堅持到1572年印加帝國滅亡。
1983年馬丘比丘(Machu Picchu)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7年被評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當天由歐雁台搭乘火車去此景點,火車行駛在聖谷中與烏魯班巴河流結伴同行,沿途到處可見牧放的羊群和牛群,一畦畦的農田種植著玉米、馬鈴薯及藜麥等作物,豐收之時,指日可待。原先陰暗的天空突然轉成陽光普照,一掃陰霾,一個半小時後火車抵達熱水鎭(Peru-Agua Calientes),下車後轉乘園區小巴至馬丘比丘,該城於1911年被美國考古學家海勒姆.賓厄姆(Hiram Bingham』s )發現,這座失落古城至今仍保存完整,它不僅地勢雄偉險峻,城市機能更是完美。
一般相信這座城市分別有三大區塊--神聖區、南邊通俗區和祭司貴族區,居住人口不超過750人,重要看點是馬丘比丘整體景觀,城市與背後山景,對比鮮明,驚豔四方,還有其他設施如拴日石、太陽神殿、三窗廟、關押犯人的監獄、先人陵墓和宗教儀式的祭拜場所。
在印加全盛時期這座城市擔任的角色是一座宗教和學術研究中心,大量的神廟、陵墓、倉庫、教室、工藝廠房、學生宿舍,整齊而有規劃的散布其間,蔚為壯觀,特別是印加人將這些巨石移至此處實屬不易,而後續加工如石切、刨光、堆疊,每塊相連密不透風,連一張紙都插不進去,著實讓人佩服他們的智慧和工藝。整座城市的規畫呈階梯式由上往下延伸,每塊梯田種植不同農作物,而且利用雨水順著既定的水道系統灌溉,這座城市隱匿於此有500年之久,如今被人發現,令人驚嘆和著迷。我們花三個小時在上面參觀,收穫滿滿,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下山。
隔日自由活動,首先來到武器廣場,廣場熱鬧非凡,觀光客熙熙攘攘,庫斯科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廣場中心的水池立有印加帝國九世王帕查庫特克雕像,手持金杖威武不屈,似乎向世人宣告,庫斯科是世界中心,它愛好和平,願與各國和平相處,但後來的發展卻是讓人不勝唏噓,命運多舛,直到再次建國。
廣場到處都是小販兜售各種手工藝品,周邊有餐館、旅店、禮品店及四座教堂,分別為主教座堂、耶穌會教堂、勝利堂和聖家堂,面向廣場,看來這片土地已經被西班牙人翻天覆地改變,徹底同化,耶穌會教堂是當地著名天主教堂,我們購票入內參觀,建物本體分三層--地下室為埋葬聖徒的墓葬區,中間教堂則供聚會和彌撒之用,最上層是鐘樓有露台可觀望整個廣場,遠眺山坡密密層層的紅瓦小屋。
之後去參訪印加古牆和12個稜角的大石塊,進入小巷發現有段牆面布滿大小不一形狀和不規則的石頭,切割後相互堆疊,確能完美密合,巧奪天工,令人驚嘆。隨後前往聖彼得教堂,教堂建於1688年,它原是一所醫院,為要照顧當地老百姓,政府規定,醫院必須附設一間小教堂,1570年發生大地震,多處受損,當然小教堂也不例外,1572年重建修補受損之處,1688年庫斯科主教大興土木並擴建,教堂成今日的樣貌。
離開此地後我們到附近的傳統市場參觀,裡面有許多雜貨舖和小吃店,它們物美價廉,店主使出渾身解數招攬遊客購買或聞香下馬,其中最為有名的豚鼠餐食(Guinea pig),從寵物變成桌上佳餚,當地人視為美食,但許多老外看了不忍直視,文化不同,想法差異真的很大。
最後的行程去拉克奇(Raqchi)和普諾(Puno)是趟長途旅程,要坐一整天的巴士,唯途中可欣賞安地斯山脊的美麗風光,兩側牛、羊及羊駝在青草地啃食,悠悠閒閒,景色醉人。中午時分來到一處15世紀的維拉科查神廟,被西班牙人破壞後僅存一道牆面,孤零零立在那兒,在烈日曝曬下,它沒有怨言,用身體娓娓道盡滄桑的過往。
飯後趕路,傍晚抵達的的喀喀湖 (Lake Titicaca),海拔高度3812米,南美洲最大淡水湖,位於秘魯和波利維亞交界處,面積8290平方公裡,約台灣1/4弱的大小,湖中有51個小島,最大的島是的的喀喀島。其中部分屬於浮動的小島,印加人用蘆葦草鋪成的人工島嶼,深度有1.5米厚,面積約60-100平方米。
次日一早我們搭船前往一座浮島,當然現在已經不會飄浮移動,全部都用錨將它固定,沿途看見許多小島已做特定用途如學校、醫療院所和商店等。抵達既定小島時,有20多位島民列隊歡迎,我想已經變成例行儀式,島上的居民屬於烏魯族人,常年以捕魚為業,閒時種植一些蔬菜,近年旅遊業發達,絡繹不絕的遊客來此參訪,帶來人潮也帶來錢潮,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走訪秘魯多個景點,綜觀個人所見所聞,越偏遠的地區越能看到印加人真實的一面,他們刻苦耐勞,不向環境命運低頭,縱使遠離世俗,依然故我,樂天知命,活出一片天地,套句中國的古詩民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