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LA 5電視台報導,每天早上醒來、上班、完成工作任務成了日常。然需思考的是,自己是否一直處在「無聲崩裂」(Quiet cracking)狀態中而不自知?
所謂「無聲崩裂」,是職場新流行語,用來描述員工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通常與工作滿意度、工作負荷、成長機會等因素相關。不同於「無聲離職」(Quiet quitting),無聲崩裂未必會直接顯現於工作表現上,而是幸福感上。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霍瓦特(Wayne Hochwarter)表示,「我在那些即將大學畢業,以充沛精力和熱情投入職業生涯的學生身上看到這種情況。三、五年過去了,他們開始問自己:『真的喜歡這份工作嗎?』」
不只年輕員工,根據提供企業培訓資源的TalentLMS公司一項調查,超過半數受訪者表示自己在工作中歷經過無聲崩裂,約20%表示自己「經常」處於這種情況。蓋洛普(Gallup)2025年一份報告也有類似結果:北美有52%員工對工作「沒有投入感」,17%是「主動脫節」(actively disengaged),意味著敬業度下滑。報告指出,這種情況並非單一世代的問題,而是疫情造成的職場動盪有關。霍瓦特說「我認為各層級這種情況都很普遍。」
TalentLMS調查中,不少參與者表示,他們之所以缺乏投入感,其中一個原因是「缺乏工作保障」,無論是對裁員的憂慮、缺乏成長機會,或擔心被人工智慧(AI)取代。霍瓦特認為,這個現象關鍵原因在於,員工覺得自己對狀況毫無掌控力。他說,許多管理階層往往不擅處理這類問題,以至於陷入員工敬業度的「完美風暴」。
他指出,脫節現象在醫療領域尤其明顯,許多護理師感覺自己花在真正護理上的時間愈來愈少,更多時間用於應付文書工作、學習新的病歷系統。他推測此情況在教育界也存在,尤其是教師們被要求「教考試重點」,且限制「能教、不能教的內容」。霍瓦特說,「當你的工作內容與人打交道,而你又連十分鐘喘息空間都沒有,就更容易感到身心俱疲。」
如何改善無聲崩裂?蓋洛普報告建議,可透過更好的管理訓練與輔導改善,但報告也承認,許多管理者本身就是公司裡最「崩裂」的員工之一。員工也可能需採取更積極主動的方式改變現狀,包括找時間恢復情緒,考慮調動部門,甚至找新工作等。「你必需照顧好身心健康,尋找機會恢復精力,對某些事感到興奮,有時這意味著要改變環境」霍瓦特說。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