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區媒體(ACoM)25日舉辦線上座談會,聚焦當前全美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與會專家指出,貧窮、種族歧視、文化汙名與社交媒體造成的壓力,正讓新一代青少年面臨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戰,而亞裔、拉丁裔與非裔青年的情況尤為嚴峻。
根據全國心理健康研究機構(NIMH)2023年數據,逾22%的Z世代年輕人曾經歷重大抑鬱發作,四成兒童長期感到悲傷。而在亞裔青少年中,自殺已成15至24歲主要死因;拉丁裔青少年憂鬱症比例居高不下,非裔青少年男性自殺率更為全族群之冠。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助理教授瓦雷茲博士(Dr. Kiara Álvarez)表示,自2010年代起,美國青少年焦慮、憂鬱、注意力缺失與行為障礙均大幅上升。她指出,數位生活帶來的社交比較、網路霸凌與「錯失恐懼症」,再加上升學與課外活動競爭激烈,使許多青少年喘不過氣。而新冠疫情導致的社交隔離、校園關閉與家庭經濟壓力,更進一步造成心理創傷,尤其是青少年女性住院比例明顯上升。
波士頓大學臨床心理學家雷佛博士(Dr. Ovsanna Leyfer)表示,認知行為治療(CBT)被廣泛視為治療焦慮與抑鬱的黃金標準。CBT透過引導青少年辨識並挑戰負面思維、重建成就感活動,以及逐步面對引發焦慮的情境,來達到療效。研究指出,約60%至80%的焦慮症患者在接受CBT後顯著改善,且復發率遠低於藥物治療。雷佛指出:「CBT不是長期療程,通常約16次課程,可於診所、校園或線上完成,幫助年輕人建立終身受用的情緒管理能力。」
來自韓裔移民家庭、現任「黃椅子心理中心」(Yellow Chair Collective)總監的李秀珍(Soo Jin Lee)表示,亞裔青年往往身陷一種被看見卻不被理解的孤獨感。她說:「我們的文化教導我們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但這種內化的罪惡感讓年輕人壓抑情緒,難以尋求幫助。」
李秀珍指出,亞裔家庭受模範少數族裔神話影響深遠,許多年輕人因認為父母曾經歷戰亂與艱辛,不配擁有情緒痛苦,而選擇沉默與隱忍。此外,由於全美心理諮商師中僅3%具亞裔背景,不少亞裔青年在就醫時遭遇文化誤解甚至二次傷害。她舉例,有亞裔青年被非亞裔治療師建議與父母斷絕關係以逃離創傷,卻忽視了亞洲文化中對親情、孝道與家族責任的重視。
她強調,治療應結合文化共鳴與社區支持,包括家庭諮商、雙語服務、太極、聲療與集體敘事等非語言形式,「讓年輕人在療癒中重新連結家族與自我。」
除學術與臨床視角,座談會也邀請親歷者現身說法。22歲的青年代表Victoria Birch坦言,她自幼罹患憂鬱與焦慮,母親獨力撫養四子,因無力兼顧其狀況,被送入寄養系統,隨後因交友不慎而誤入歧途,自16歲起被關押至22歲。她出獄後在非營利組織「摯愛之村」(Beloved Village)支持下,成功重建與母親的關係,也走出心理陰霾。他呼籲,社會不應只用制度化管道處理青少年問題,更應提供真正的人際連結與理解。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