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曾擁有371家門市、盛極一時的「99美分商店」(99 Cents Only Stores),於2024年全面結束營業,這家經營逾40年的低價零售連鎖宣告落幕。近年來,受通膨、關稅與營運成本高漲影響,傳統低價零售業面臨嚴峻挑戰。然而在南加州華人聚集的天普市,華人業者劉澄宇(Fernando Lau)逆勢開店,重新啟動主打「1元起跳」的平價生活用品超市,以全球供應鏈策略與靈活進貨方式,吸引對價格敏感的消費族群。
劉澄宇指出,40多年前,美國的99美分商店內有超過5000款商品的進貨成本低於1美元,但如今能符合這個條件的商品不到300種。他表示,當美國第一家99美分店創立時,商業環境與今日截然不同,「當年租金每平方英尺大約40到50美分,工資每小時也就4到5美元,進貨成本甚至只有10到20美分,那時沒什麼關稅,進口管控也不嚴格,以1美元售價來說,利潤非常高。」
他指出,從川普政府時期開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後,美國整體供應鏈受到衝擊,加上通膨與房租、人力等成本不斷上漲,與40多年前相比,「現在的營運成本起碼是過去的5到6倍。以前40、50美分做出的貨,現在要70、80美分以上,但售價還是只能維持在一美元多,根本無法支付房租和人工。」他表示,無論是已歇業的99美分商店,還是仍標榜1美元定價的Dollar Tree,在現今成本壓力下都面臨嚴峻考驗。
盡管如此,劉澄宇仍看好平價市場。「大家對一元店還是有感情,印象深刻。我相信,美國人的消費能力正在下降,從川普時期就已經開始看得出來,平價、小份量、實用的商品,反而會成為大家的主流選擇,」劉澄宇指出。
他回憶,開這家店的決定幾乎是一天內做出的,「我長期觀察供應鏈變化,也有自己的布局。」他也曾嘗試在網上購買一些便宜的生活用品,但「收到的東西和圖片差太多了」,因此他認為,實體店在這方面有明顯優勢。「實體店能摸到、看到東西,價格也可以做到更實在,特別是在生活用品方面,大家還是比較願意去店裡買。」
川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是否影響進貨策略?劉澄宇表示,他早已著手調整供應鏈,「我們對中國的依賴早就部分轉移,像印度、孟加拉、土耳其、中歐、南美等地,都已是我們的進貨來源。這些國家生產的平價民生用品,品質其實也不錯。」
他進一步指出,近年在研究與實際操作中發現,部分商品若在美國本地生產,反而比中國更便宜。「像洗髮水、牙膏、香水、洗潔精、清潔劑這些化工產品,美國的生產不僅符合FDA標準,品質好、市場接受度高,價格也具競爭力。」以高露潔牙膏為例,他指出:「美國製的高露潔,在我店裡只賣1.25美元,但在中國的超市要賣20多元人民幣。品質一樣,價格卻差這麼多。」
除了牙膏,他的店內也大量採用美國製造的玻璃水、洗潔精、窗戶清潔劑等清潔用品,多數價格落在1美元多,品質穩定,廣受顧客好評。「目前我們化工類商品中,只有大約20%到30%是中國製,其餘幾乎都是美國製造。」他指出,美國製造的化工產品依照FDA標準生產,消費者使用起來也更有信心。
但他也坦言,傳統生活用品仍然高度依賴中國。「像衣食住行這些日常商品,九成以上還是中國來的,中國的價格優勢和供應能力,在短時間內是無法被取代的。」
在劉澄宇的1元店內,店內商品多達8000到1萬種,涵蓋生活各個層面,從日常用品、清潔工具、學習用品、文具,到家用五金、派對裝飾品一應俱全。「我們的派對用品比Party City便宜太多了,質量也不差,很多客人都是為了派對布置來採購的。」他說。
他指出,店內商品設計上都採小分量、小包裝,方便消費者按需購買,避免浪費,這是與大型連鎖零售商最大不同之處。「像Costco、Home Depot的東西雖然大包裝,看起來劃算,但對於小家庭或單身族來說根本用不完,買多反而浪費。」
他舉例表示,店內販售的一款4入組鑽頭,只需1.49美元,「這種日常用得到的工具,在我們這裡買一點點就夠了,不用囤貨、也不用花大錢。你去Home Depot,這樣的東西至少要10美元。」
劉澄宇強調,零售店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靈活與貼近消費者實際需求,「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一大桶清潔劑、或是十支螺絲起子,我們就是讓客人以最小的代價,買到最剛好的東西。」
後參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