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加州内陆一位年逾八旬华人长者,险些成为跨国诈骗的受害者。该长者接到自称「中国公安」电话,指他名下的国际医疗卡被杭州一患者使用,还牵扯到诈骗与国际洗钱案。骗子步步设局,意图诱使长者提供更多个资与财务资讯。幸亏长者在关键时刻致电友人求证,「灵机一动」识破骗局,避免财务损失。
河滨县华人长者George Guo回忆,事发当天上午8时许,他手机突然响起,对方自称是「中国浙江省公安厅」执法人员,声音严厉,语气十足的官方派头。称杭州一病患使用他名下的国际医疗卡,经治疗后保险公司拒付,医院因此报警,怀疑是跨国保险诈骗案。
没过多久,另一通电话打来,这次对方冒充美国保险公司「亚洲部」员工,进一步「佐证」事件真实性,要求他配合公安调查。连环电话一唱一和,制造「跨国执法合作」假象。
诈骗分子还搬出「公安部门已立案,并与美国FBI合作」的说法,要求他不得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包括妻子与家人,否则将面临更大麻烦。George Guo说,因「中国公安」一直强调掌握「真凭实据」,他心生恐惧,担心被中国列入黑名单,无法回中国,甚至遭拘押。
「中国公安」要求他立即提交个人资料,包括驾照照片等,并指示他向杭州公安报案。随着对方口吻愈发严厉,甚至扯到「国际洗钱案」,情节显得愈来愈离谱。电话从早晨持续到中午,长达三小时之久。
George Guo几乎陷入恐慌时,他灵机一动,拨通东谷华协创办人黄树梧电话,向友人诉说经历。黄树梧立即判断这是诈骗,提醒George Guo立刻挂断,切勿再回应,以免愈陷愈深。George Guo恍然大悟,庆幸及时求助,否则极可能成为受害者。
本报曾多次提醒读者,近年诈骗集团不再仅冒充移民局、快递公司或电信业者,开始转向与个资与财务高度相关的「健康保险卡」及「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等领域。这些诈骗特别锁定社区长者,因为他们多半对新型手法缺乏防范意识。
经文处警务秘书杨力静也提醒,凡涉「跨国执法」、「不得告知他人」、「紧急汇款或交付个资」的电话,都应立即存疑,并向可信亲友或官方机构查证。任何正规单位都不会要求民众在电话中提交敏感资讯,更不会禁止向家人透露。
George Guo事后感慨:「如果不是友人提醒,差一点就陷进骗局。这一次遇险提醒要更加小心,也希望其他长者以此为鉴。」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