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气温屡创新高,全台热到像烤番薯!台湾中央气象署发布「高温资讯」,北部有机会出现摄氏38度(华氏100.4度)极端高温,白天紫外线达危险等级。国健署提醒民众,潮湿闷热的天气容易发生热伤害,尤其是运动员、户外工作者因来不及散热,造成身体热能的堆积,导致热痉挛、热衰竭或更严重的热中暑。
根据卫福部统计,因热伤害就诊人次7月总计681人次,8月截至24日,总计472人次,暑假还没结束已经累积1153人。大林慈济医院急诊室主任李宜恭表示,今年7月因为台风、西南气流,中南部有多日阴雨天气,热伤害较去年同时期少了许多,但民众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多喝水」防高温脱水夺命。
李宜恭指出,连续多日高温、潮湿闷热的环境会让汗水无法顺利排出,体内热能量累积导致体温调节系统失常,就容易出现热伤害。而夏日除了户外高温,室内的热伤害风险也增加,任何人都有可能会发生热伤害,婴幼童、65岁以上长者、慢性病患都要注意充足补水与电解质。
「出现口渴的感觉时,表示身体已经处于轻微至中度的缺水状态。」李宜恭说,口干舌燥是脱水前兆,若出现头晕、虚弱无力已经是热伤害变严重的指标。不应等到口渴才喝水,平常就要养成规律补充水分的习惯,白天活动时间每小时饮用200cc,避免身体进入缺水状态。
李宜恭强调,热伤害可能引发慢性病,例如中风、心肌梗塞等,因为高温除了让身体脱水,也会让血液变得浓稠。对温度变化较不敏感的长辈、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的族群,要适时补水并加强室内通风,千万不要因为省电而不开冷气,室内酷暑高温也会热出毛病。
开业医师高伟峰指出,出现热伤害症状务必记得「先降温再送医」,如果是程度最严重的中暑,可将患者泡在冷水中,或是手臂大量洒水,透过水分蒸发带走身体的热。处在炎热环境中,除了补水也要补电解质;建议减少直接曝晒于太阳下,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2点的炎热时间,温度破32度也尽量减少外出。
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